政府發紅包,意外引波折
東莞市民鄧惠洪、黃惠玲一家對政府發紅包感激不盡,雖然每家收到的錢平均不算很多,但在物價上漲的時候,拿到這些錢,低收入老百姓確實救了急,這個體恤民生的紅包,照理來說,政府應該發的安心,百姓應該拿著高興,皆大歡喜,可為什么會出現一些意外波折?
據了解,早在今年4月,東莞市委一位領導就提出了發放臨時物價補貼的想法,經過市委市政府的調查和討論之后,在今年5月28日,東莞市政府下發文件,決定對東莞市戶籍困難人員即低保對象、優撫對象、五保戶等7類和低保邊緣戶共8類人群發放一次性臨時生活補貼,每人發放1000元,還規定了發放補貼最后截止期限。
廣東省東莞市民政局副局長鄭錦堂:“市政府提出要我們盡快把這個千元補貼發放下去,爭取6月底完成。”
接到指示后,東莞市民政局立即下發配套文件,要求各鎮街社會事務辦要于6月22日前將統計結果通過OA網絡辦公系統報送到市民政局救災救濟科,然而到6月22日截止時,東莞市32個鎮街只有石龍鎮一家按時上報了補貼人群名單,這是因為什么?
東莞市民政局救災救和低保濟科科長張順全:“下面基層各個鎮街也提出來對及時發放補貼有很大難度。”
記者:“你們這次發放臨時補貼時最難做的是哪一塊?”
東莞市黃江鎮社會事務辦主任毛愛萍:“主要是低保邊緣戶,就是家庭人均收入401元到600元之間,這個家庭的情況。”
東莞市莞城區辦事處社會事務辦主任陳小玲:“但是問題就是那收入怎么計算。”
東莞市石龍鎮中山東社區居委會副主任蔡香玲:“他們那個工作不是固定的,好象是這家打三兩天,那家打三兩天,那種工資收入我們很難掌握。”
有關人員都告訴記者,此次補貼覆蓋的8類人群中,低保戶、優撫對象、五保戶、非低保對象的殘疾人、孤寡老人、棄嬰和已經治愈的麻風病人這7類人,民政部門都有現成的名單資料可以參照,而低保邊緣戶的概念首次提出,文件雖然規定家庭人均月收入在401-600元之間的為低保邊緣戶,但要在短時間內認定一個家庭的準確收入有相當難度,因此未能及時上報名單,那么,東莞市主管部門對界定邊緣戶有沒有辦法
張順全:“就是怎么計算它,準確地到600元以下這個還是有點困難,它因為什么呢,群眾的收入不像機關有個存折或者工資單,他今天那隱性收入一般群眾不一定告訴你的。”
張科長告訴記者,認定低保邊緣戶的難度出乎主管部門的預料,而更讓人意外的消息不斷從各地傳來,有的甚至讓人哭笑不得。
陳小玲:“一下子好多群眾都來報,都以為民政局市政府好象派紅包一樣,每個人都有份,因為是物價補貼,物價對每個人來說都有影響,所以好多群眾都來報,特別是有的家里有汽車的,還有家里面有公務員的。”
張順全:“有些群眾來到我們這里上訪,他說要發放1000元,我要給他做了工作解釋清楚以后,他說喝茶的錢都沒有了,就是到酒店去喝早茶。”
于是,在6月下旬,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居于全國地級以上城市首位的東莞市出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有些人為爭奪千元臨時補貼鬧得不可開交,有些人為得到補貼而競相哭窮,甚至有消息稱:東莞市萬江鎮新村申報低保邊緣戶的人數超過了戶籍總居民人數的一半;而作為莞城最老社區之一的北隅社區也傳出了居民集體申報邊緣戶的消息。
陳小玲:“以為就是大家都可以拿的,就是能拿都拿吧,就好象是不要自己虧了就這個意思。”
據介紹,正是在了解了低保邊緣戶申報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困難之后,東莞市民政局對限期發放補貼的要求及時做了調整。
張順全:“我們就向市政府提出來邊緣戶有一定難度,不能一起發放,這樣財政局統一按照分兩步來走,首先就把低保戶還有困難五保戶,還有棄嬰、優撫對象,比較固定的對象先發放。”
這樣,到7月初,東莞市包括黃惠玲在內的所有低保戶、優撫對象、五保戶以及殘疾人等困難群體首先拿到了千元臨時補貼。
記者:“我看你是7月4號,今天去取了錢?取了1500元?”
廣東省東莞市黃江鎮星光村村民陳潤華:“是。”
記者:“你怎么一下子就取了1500元這么多的錢?”
廣東省東莞市黃江鎮星光村村民陳潤華:“買米,現在米太貴了,200多元一包。”
低保戶陳潤華說,他要把政府發給他家4口人的4000元補貼,全部用于買米買菜這樣的日常生活消費;而石龍鎮的黃惠玲告訴記者,她和丈夫都有殘疾,女兒卻很好強,一直有個心愿因家庭困難沒能實現,現在,她想用政府發的3千元補貼圓了女兒幾年來的夢想。
東莞市石龍鎮中山東社區居民黃惠玲:“想買一個電腦給女兒準備讀高中。”
鄭錦堂:“到現在為止我們大概發放了7000多萬。”
記者:“你們有沒有估算一下這個補貼對象全東莞市大約有多少的人?”
鄭錦堂:“我們初步統計就當時我們預計大概有12萬人口,資金在1.2億左右,但是根據現在我們統計上來的,可能超出一點點。”
據了解,這超出預計的部分,正是發生在低保邊緣戶這類人群,而經過東莞市政府批準,民政部門對低保邊緣戶的名單審核與補貼發放工作將比原計劃推遲1到2個月完成。
盡管在低保邊緣戶的審核過程中,出現了波折,東莞市政府仍然在堅決推進臨時補貼的發放工作,東莞市副市長李小梅告訴記者,東莞取得今天的成就,也有低收入百姓的貢獻,市委市政府下決心從公共財政中撥錢發補貼,就是希望給那些最需要的老百姓,送去最實在的幫助,盡可能不要出現漏報和錯報,政府這番良苦用心,我想大家都很能理解,可在東莞的老百姓中間怎么會引起誤解和爭議?再來回顧一下整個事情的前后經過。
在記者的采訪中,有關人員提到了一個一致的觀點,就是部分群眾對補貼政策產生誤解。
陳小玲:“6月初把市政府文件傳達下去的時候,由于當時社區干部宣傳工作做得不夠詳細,好多群眾,我剛才都說了最初主要是群眾不理解。”
記者發現,對于東莞市政府頒布的臨時補貼政策,各鎮街以及社區向轄區內居民都采取了各不相同的傳達方式,黃江鎮把市政府的政策傳達到村之后,還召開小組村民代表會議向村民傳達。
廣東省東莞市黃江鎮田心村支書陳錦全:“我們先開一個村民代表大會公布一下這個文件,因為我們每一個組都有幾個代表,要靠代表去生產隊里宣傳,我們給個時間他來報。”
陳支書告訴記者,他們村盡可能讓所有村民了解政府的補貼政策,讓大家充分知情,然后根據自身情況報名,最后由村干部按照名單入戶調查,與田心村不同,莞城區西隅社區采取了另外一種政策傳達方式。
廣東省東莞市莞城區西隅社區支書謝慧卿:“主要是打電話通知他們,現在政府已經辦這個事,你們有困難的可以來申請這樣的事。”
記者:“你們通知的是那些你們掌握的困難戶?”
謝慧卿:“對。”
根據這種傳達方式,除非看過媒體報道,在西隅社區,知道政府補貼政策的都是村干部認定的困難戶,而不是所有居民,也就是說,部分居民對這項政策并不知情,此外,記者發現,各鎮街在審核低保邊緣戶名單時把關的尺度也不太一樣,黃江鎮田心村收到村民的邊緣戶補貼申請后,經過入戶調查審核,淘汰了多數申請者。
陳錦全:“最初我們調查的時候提出來有7戶,經過我們干部向各家各戶去摸底,調查摸底之后,重新核對就是2戶,我們把這2戶核對好后報社會事務辦的人,給他們重新審查。”
東莞市黃江鎮社會事務辦主任毛愛萍:“他們篩選一次報上來,我們下鄉去調查,落戶去核實,這是一個來回,我們因為人比較多,我們不一定每一戶都去,但是我們會找一些重點的去,我們在我們表上我們覺得有點問題的我們會重點地抽,而且我們還會隨意抽,沒有問題我也隨意抽,兩方面來抽。”
在黃江鎮,對申報低保邊緣戶的村民要經過村組的全部入戶調查和鎮上的抽樣調查兩個來回;尤其是鎮上的抽查必不可少。
毛愛萍:“我如果去到你家你是高樓大廈,然后又開著小車,這就肯定不符合了,所以我們要去,我們一定要下去核實。”
經過兩輪調查核實之后,黃江鎮還要對審定后的邊緣戶名單進行10天以上的公示,讓群眾公開監督,在黃江鎮,原來申報低保邊緣戶的共有一千多位村民,最后審定合格的只有603人,淘汰了近一半。
毛愛萍:“要把那些不符合條件的要把它剔出去,然后保障我們所有確確實實困難的群眾能夠享受到政府給的保障。”
與黃江鎮相比,莞城區西隅社區在審核低保邊緣戶時的尺度則顯得寬松了許多,該社區先后兩批有1055人申請低保邊緣戶補貼,社區審核后全都通過。
記者:“第一批和第二批下面有申請了多少?你們最后核實以后然后全部報到了街道辦事處?”
謝慧卿:“是。”
記者:“沒有一個不合格的?”
謝慧卿:“是,沒有一個不合格的。”
西隅社區將1055名邊緣戶申請名單上報到莞城區之后,也是未加篩選一次通過。
陳小玲:“我覺得沒有這個必要,因為我們既然都是相信社區了,所以我們以前低保戶都是相信社區,因為了解情況,主要是我們要靠社區。”
在前兩批1055人提出邊緣戶補貼申請全都順利通過之后,記者采訪時,莞城區西隅社區又收到了第三批邊緣戶補貼申請。
謝慧卿:“現在是第三批,第三批是173人。”
東莞市政府的惠民政策是否還存在遺漏?
剛才記者調查了東莞的幾個社區,結果發現發臨時補貼這個好政策,在幾個社區卻作出了不同的解讀,如何界定低保邊緣戶群體?幾個社區的界定標準和程序也不盡相同,政府發紅包,這次畢竟是頭一遭,從民政部門到社區百姓,怎么發?怎么收?看來大家都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但也有人提出來,東莞市政府的惠民政策還有一個遺漏,就是占東莞人口大多數的外來打工者,他們沒有本地戶籍,就沒有拿紅包的權力,似乎顯得不公平,針對這種質疑,有關方面也作出了解釋。
東莞市此次臨時補貼為什么只針對東莞本地人而沒有包括外來務工人員也就是新莞人呢?
廣東省東莞市民政局副局長鄭錦堂:“這個方案主要是以本地戶籍那些弱勢群體為主,就沒有考慮新莞人那個群體,因為這個群體非常龐大,而且很難界定到底,在東莞服務、工作時間長短來考慮,所以我們沒有把新莞人那一塊納進去。”
也就是說,臨時補貼未包括新莞人與戶籍制度無關,相反,東莞市社保局局長認為,在東莞市,東莞人和新莞人在社保待遇方面完全相同,在全國范圍內看,東莞務工人員社保待遇政策居于領先。
廣東省東莞市社會保障局局長梁冰:“東莞市委市政府它已認識到,東莞的經濟有今天離不開全國各地外來工對東莞做的貢獻,所以在考慮外來工政策的時候,我們都是以公平這樣一個的角度出發的,比如說參加養老保險,從2007年開始,我們考慮到外來工,有些在東莞工作時間比較短,他要回家這種實際情況,特別是考慮到現在社會保險制度在全國轉移難,這種實在情況下,我們在社會養老保險這個大的政策框架下,東莞特地設立了一個叫做東莞市的地方補充養老保險,就是說只要你參加了東莞的社會醫療保險,他在單位繳8個點,個人繳8個點基礎上,那么東莞這個企業再為這些員工交納3個點的補充保險,那么他要離開東莞的時候,或者他是不再參加保險的時候,按全國政策來只能退8個點,但是在東莞他可以拿11個點。”
半小時觀察:東莞“紅包”的啟示
東莞這個巨大的“紅包”震撼了當地市民,也震撼了整個中國。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發現有上百家網站,都在討論東莞的這個大紅包。網上的聲音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東莞市的做法是在做秀,惠而不實。另一派的聲音認為這樣的做法,不管是不是做秀,只要是對老百姓有益,大家都會支持。一位搜狐的網友站在東莞市政府一邊。他說,政府部門心中有弱勢群體存在,說明有心為社會服務。面對生活艱難的人群,我們的官員應該向東莞學習!
這位網友的觀點,也正是我們想說的心里話。雖然東莞市在發放紅包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波折和爭議。但瑕不掩瑜,我們還是應該繞過這些雜音,關注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體恤民生、關懷弱者始終是執政者的公義與責任。東莞的“大紅包”,既體現出了當地政府執政為民、服務群眾的態度,也體現出他們進行制度創新的積極努力。最重要的是,它為其他城市提供了一種借鑒,更提供出了新的反思,那就是:如何擁有現代化政府的素質與心態?如何在執政過程中展示出“以人為本”和“服務型政府”的定位?
東莞的“大紅包”已經使這座城市在探索政府公共責任、尋求執政為民的現實解答方面走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好心未必能一下辦成好事,但好心是一個重要的開始,它預示著我們將用好的行動,創造一個好的結果。(央視國際-中國經濟網 張凱華 劉煜晨 劉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