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我國農業農村一方面資源消耗增長迅速,而單位資源的產出率始終在偏低位運行。另一方面,農業農村因生產生活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驚人,這種狀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存在。
有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化肥、農藥利用率均不足35%,農村能源利用率僅為25%左右;農村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近百萬噸,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放,農業農村污染已經占到全國污染的1/3以上。資源的不合理消耗不僅導致農村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也導致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遭受嚴重侵蝕。
隨著環境和能源問題的集中反映,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生產體系,改善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的呼聲和要求愈來愈迫切。
資源與環境在農村不應成為矛盾
100多年前的西方工業文明帶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即資源消耗(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從當代一些地方發展的過程來看,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相輔相成。
然而,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嚴峻的局面: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在許多農村廣泛存在,且互為因果。從最普通的幾項指數來看,農村用能方面:60%的農戶生活燃料主要依靠于秸稈和薪柴,熱能利用率低下,燃燒秸稈通常也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國家每年三令五申禁止露天焚燒秸稈,但秸稈焚燒依然屢禁不止。農村生產方面:初步估算,我國每年畜禽糞便排放總量達25億噸,農膜年殘留量高達45萬噸,大量糞便未經有效處理直接排入水體。農村生活方面:每年產生生活污水約80多億噸,生活垃圾約1.2億噸,大部分得不到有效處理,嚴重污染了農村地區居住環境。農村工業方面:城鎮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農村地區轉移的趨勢進一步加劇。鄉鎮工業企業布局分散、設備簡陋、工藝落后,企業污染點多面廣,難以監管和治理……
對此,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區劃研究所研究員黃鴻翔認為,這些日益凸顯的矛盾和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將成為制約我國新農村建設和發展循環農業的一大瓶頸。從去年開始,國家和各省市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措施,開始扭轉目前這種狀況。
2007年7月,農業部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工作的意見》,對節能減排作出宏觀部署;今年7月,國務院2008年節能減排工作安排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節能。引導農民科學施用化肥、農藥,敏感水域、重點流域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加強畜禽養殖場管理、污染治理和糞便綜合利用,適時開展氮、磷污染物總量控制試點工作。逐步減少和禁止農作物秸稈焚燒……
至此,從中央到地方,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日益明朗。然而如何充分挖掘兩者的潛力?這不僅需要政府部門開動腦筋,也需要社會各界集思廣益共同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