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3日電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針對海外所謂“中國環境威脅論”和“新殖民主義”說法,中外學者官員昨日正式給予正面回應。
昨日閉幕的第三屆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國合會”)發表報告稱:“所謂‘中國環境威脅論’是沒有事實根據的,也缺乏國際法依據。”
“國合會”昨日發布的《中國環境與發展的展望和出路報告》認為,從國際法層面分析,中國經濟貿易發展所產生的外部環境影響并不違反WTO各項要求。而從參與國際環境協定和履行相應義務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態度是負責任和有效的。
《報告》認為,相對于中國發展對其他國家帶來的經濟效益,中國對全球資源和環境的壓力被片面夸大了,而中國對全球環境帶來的正面環境效益則完全被忽略了。
加拿大國際發展署原署長拉貝爾稱,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外部影響是客觀存在的,中國政府正在認真地對待,并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但有些西方媒體大肆渲染了中國對全球的環境影響,甚至在西方還出現了“中國環境威脅論”的論調,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對他國的環境、對全球環境構成了嚴重威脅,同時,有關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的說法也常常出現于西方主流媒體上。“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拉貝爾說。
“我們經過事實調查與國際法分析,對中國的外部環境影響作出了幾個基本的判斷。”原中國國務委員宋健說,被西方某些人指責的破壞環境的中國貿易行為,例如石油貿易、礦物質貿易、合法的木材貿易等,在WTO的法律體系內都屬于合法的自由貿易的范疇,在多邊環境協議里或者沒有涉及或者屬于法律的空白與灰色地帶。中國與其貿易伙伴都是本著自由貿易的原則進行貿易,并沒有違反任何國際法。
宋健認為,即便是中國與其貿易伙伴進行貿易時造成了某些環境影響,也不應當由中國來單獨承擔,而應當由產品鏈的各個生產者、消費者與貿易方來共同承擔,隨著產品鏈的延伸,西方國家甚至是最終用戶。
“只有個別少數的外部環境影響是由于國際法執法不嚴造成的。”宋健舉例說,象牙非法進口到中國的確造成了外部環境影響,然而,中國也同樣可能是受害方,國際市場上非法走私藏羚羊絨,導致了中國的藏羚羊種群數量的大幅度減少。
《報告》指出,中國的發展既有外部的環境影響,同時又被外部環境所影響。由于中國以貨物為主的貿易結構,輸出了產品而保留了污染物,因此中國受到的負面環境影響更大些,而中國對其他國家帶來的正面環境效益幾乎被完全忽略了。
“中國的發展帶來的環境影響是國際產業化分工轉移的產物。”拉貝爾認為,在現有國際經濟貿易分工中,中國是資源消耗和污染的主要場所及主要受害者。
拉貝爾指出,加強全球環境管理、克服全球層次的市場失靈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單獨解決這些問題。過分強調中國的外部負面環境影響,將會限制中國的發展權。
宋健和拉貝爾共同表示,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國環境威脅論”主要是基于一種雙重標準下的道德判斷,而非基于國際法的基礎。當前,國際法存在許多灰色地帶,需要通過全球環境合作來不斷完善國際環境法體系。(章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