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隨著河北省白洋淀上游補水、淀底清淤、淀區及周邊污染治理以及打擊生態破壞行為等措施的實施,白洋淀濕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魚、鳥種類明顯增加,一些絕跡多年的水禽和魚類也重現白洋淀。
生態補水為發揮白洋淀濕地生態功能提供了保障。尤其是近期白洋淀地區連續降雨,使得白洋淀維持了生態水位,水生鳥類、魚類有了一個持續、穩定的繁衍環境。近幾年來,河北省、包括市、縣共投資4000多萬元,對白洋淀實施淀底清淤,截至目前共清除泥沙500萬立方米,提高了白洋淀的緩洪滯瀝、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防止了淀區萎縮,恢復了濕地生態,為魚類和水生植物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為加強白洋淀自身污染綜合治理,減少污染物排放,有關部門還嚴格控制白洋淀及周邊地區建設項目的審批,將淀區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三個區域,對核心區、緩沖區建設項目一律不批;同時還取締了污染嚴重的柴油機船,代之以環保型液化氣動力船;并組織水區村民將淀區的生活垃圾實行定點集中處理,今年6月份以來,共清運、填埋生活垃圾上千噸;為嚴厲打擊各種破壞生態行為,保護淀區資源,由白洋淀濕地保護管理處牽頭,公安、環保、景區執法大隊等單位配合,3至7月份,該縣共查處打鳥、密網捕魚、毀葦造田、采摘荷花荷葉等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近百起。
目前,白洋淀濕地生態功能已逐步恢復。白洋淀水位已達到6.85米,水質明顯好轉,魚、鳥大量增加。鳥類種類達到192種,一些絕跡多年的水禽如大鴇、天鵝、東方白鸛不時出現在蘆葦叢中,灰鶴數量達到216只,并連續發現了27只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大鴇。魚類資源從2000年的11科18種,恢復到現在的17科34種,一度絕跡的馬口魚、棒花魚等又重現白洋淀。此外,蘆葦等水生植物的大面積生長,使得白洋淀地區地下水水位下降的趨勢得到明顯遏制,地下水下降幅度同比減少0.6米,白洋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張樹春、陳曉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