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0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06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
━━2006年3月5日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各位代表:
受國務院委托,現將200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06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提請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并請全國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0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
2005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中央各項方針政策和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有關決定、決議,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取得了新的成績,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各級財政、稅務、海關等部門嚴格依法理財,加強財政監督管理,狠抓增收節支,中央和地方都圓滿完成了預算。
全國財政收入突破三萬億元,達到31627.98億元(不含債務收入,下同),再上了一個新臺階,比2004年增加5231.51億元,增長19.8%,完成預算的108.1%;全國財政支出33708.12億元,比2004年增加5221.23億元,增長18.3%,完成預算的104.5%。收支相抵,支出大于收入2080.14億元。
分中央與地方來看:中央財政總收入17249.79億元,按可比口徑比2004年增加2581.02億元(已扣除新增出口退稅指標584.11億元),增長17.6%,完成預算的106.4%。其中,中央本級收入16535.94億元,比2004年增加2580.6億元,增長18.5%,完成預算的108.5%。中央財政總支出20249.41億元,比2004年增加2388.87億元,增長13.4%,完成預算的105.4%。其中,中央本級支出8775.73億元,比2004年增加881.65億元,增長11.2%,完成預算的104%;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補助支出11473.68億元,比2004年增加1507.22億元,增長15.1%,完成預算的106.5%。中央財政赤字2999.62億元,比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批準的3000億元減少0.38億元,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為1.6%。2005年中央財政歸還到期國內外債務本金3923.25億元,加上彌補當年赤字,中央財政國債發行總規模為6922.87億元。另外,代地方政府發行國債100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1399.1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1399.1億元。地方財政總收入26565.72億元(含中央稅收返還和補助收入),按可比口徑比2004年增加4158.13億元,增長18.6%,完成預算的107.2%。其中,地方本級收入15092.04億元,比2004年增加2650.91億元,增長21.3%,完成預算的107.7%。地方財政總支出25646.24億元,比2004年增加4340億元,增長20.4%,完成預算的103.5%。其中,地方本級支出24932.39億元,比2004年增加4339.58億元,增長21.1%,完成預算的104.7%;上解中央支出713.85億元,與2004年基本持平。地方財政收支相抵,結余或結轉919.48億元。上述預算執行數字,在決算編制匯總后,還會有些小的變化。
2005年中央預算執行及財政工作的主要情況是:
(一)實施穩健財政政策,預算執行情況較好。2005年初,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新形勢,中央及時調整財政政策取向,實施了以“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為主要內容的穩健財政政策。中央財政赤字預算3000億元,比2004年減少192億元;壓縮國債項目資金規模300億元,增加中央預算內經常性建設投資100億元。在政策落實過程中,切實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既注重運用稅收、補貼、轉移支付等多種政策手段,又適當調整國債項目資金的使用結構和投向,加強農業等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重點保證重大在建項目、農林水利、教科文衛、能源等方面的資金需要。
在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礎上,依法加強收入征管,積極實施科學化管理,全面清理和規范稅收優惠政策,嚴格控制減免稅,努力做到應收盡收,全國財政收入實現較大幅度增長。2005年,全國財政收入比上年增收5231.51億元,增長19.8%。
需要說明的是,全國財政收入實現較大幅度增長,除了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基本因素外,也存在一些非經常性和稅務部門加強征管因素。主要有:一是受煤炭、原油、有色金屬等基礎能源、原材料生產增長和價格大幅上漲,以及房地產行業增長較快等因素的影響,來自這些行業的增值稅、營業稅等稅收大幅度高于其他行業,約有600多億元增收是超常規的。二是2005年全國企業所得稅增長38.9%,高于同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22.6%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2004年企業利潤大幅度增長,2005年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收入比上年增加500多億元。其中,2005年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實施了股份制改造,剝離了不良資產,資產質量提高,盈利能力增強,賬面利潤增加,三大商業銀行上繳企業所得稅比2004年增加200多億元。三是稅務部門加強稅收征管稽查,大力清繳欠稅,也增加了較多收入。綜合上述因素,2005年的增收中有1200億元左右是非經常性因素帶來的。如果剔除非經常性因素收入,全國財稅增收與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是基本一致的。
2005年,中央財政比預算超收1619億元(未扣除新增出口退稅指標)。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指示精神,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中央預算審查監督的決定》及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有關決議的要求,中央財政超收收入除按有關法律、法規和財政體制規定,增加對地方稅收返還、一般性轉移支付、民族地區轉移支付共328億元外,主要用于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支出和解決歷史欠賬。具體是:增加社會保障支出244億元(其中撥付全國社?;?94億元,增加國有企業破產關閉補助資金50億元);增加教育科學支出26億元;新增出口退稅指標584億元,用于增加當年出口退稅指標以及解決部分歷史陳欠資金需要;消化供銷社經營棉花政策性財務掛賬90億元;其余347億元用于預留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及配套政策支出。中央財政預計超收收入安排使用的情況,國務院已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
(二)大力支持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2005年財政支持“三農”繼續保持了力度大、政策實、措施強的特點。全年僅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就達2975億元,比2004年實際執行數增加349億元,增長13.3%。一是不斷深化農村稅費改革。中央財政為此轉移支付662億元,比2004年增長26.3%。2005年,牧業稅和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已全部免征;免征農業稅的省份達到28個,8億農民受益。二是認真落實“三補貼”等政策。全國30個省份用于糧食直補的資金達到132億元,比2004年增長13.8%。兌付良種補貼資金38.7億元,比2004年增長35.8%。中央財政兌付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3億元,是2004年的4倍多。另外,落實專項資金55億元,對產糧大縣予以財力補助;對企業生產銷售的尿素免征增值稅,運用關稅政策鼓勵進口國內短缺的農業生產資料。調動了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維護了糧食安全。三是支持農業和農民長遠發展。2005年中央財政用于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和國債項目資金達812.78億元,進一步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中央財政用于農業綜合開發資金98.55億元,新增資金中76.6%用于糧食主產區中低產田改造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積極探索采用投資參股、專項貼息等形式,更加有效地發揮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的引導、示范和帶動效應。中央財政支持280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補助資金4億元,比2004年增長60%。不斷增加用于扶貧開發方面的投入,2005年達到130億元。中央財政安排資金251.7億元,直接補貼退耕還林的農民。繼續大力支持農業科技推廣、農業產業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和測土配方施肥等。
(三)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促進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一是支持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2005年全國財政就業和社會保障支出3649.27億元,增長17.1%。其中,中央財政社會保障支出1623.59億元,增長10%。積極支持東北三省開展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研究制定了擴大做實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試點方案。積極參與制定并認真落實中央關于就業和再就業的財稅優惠政策。多數省份已基本完成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并軌工作,城市低?;緦崿F應保盡保。支持做好企業軍轉干部和復退軍人解困工作,并大力支持抗災救災,同時進一步清理和取消了針對農民進城就業的不合理收費,并采取積極措施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和農民工管理服務的經費問題。二是支持加快教科文事業發展。2005年全國教育支出3951.59億元,增長17.4%。中央財政負擔的教育支出384.38億元,增長15.9%。其中,中央本級教育事業費338.64億元,增長17.2%,高于中央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70多億元,進一步擴大“兩免一補”政策實施范圍,使中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3400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受益。中央財政還安排資金55億元,繼續支持實施全國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等項目。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7.7億元,用于職業教育實驗培訓基地建設,進一步支持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安排專項資金32.6億元,繼續支持實施“211工程”、“985工程”等重點工程,增強高??萍紕撔潞蜕鐣漳芰?。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36.4億元,繼續支持深化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特別是從2005年起,中央財政每年安排國家助學獎學金10億元,進一步加強對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2005年,全國科技支出991.56億元,增長20.9%。其中,中央財政科技支出600.78億元,增長21.8%。重點支持了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等工作。2005年,全國文體廣播事業費支出692.88億元,增長18%。其中,中央財政文體廣播事業費支出99.27億元,增長17%。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繼續支持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送書下鄉工程等。安排專項經費2.5億元,用于大遺址等重要文物保護。三是促進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和制度創新。2005年,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1026.99億元,增長20.2%。中央財政安排資金42億元,支持建立和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疾病信息網絡體系、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安排補助資金5.42億元,支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試點范圍由2004年全國縣(市、區)的11.6%擴大到2005年的23.5%。同時,積極推進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建設。安排農村計劃生育獎勵扶助資金3.35億元,比2004年增長68%。特別是中央財政設立20億元禽流感防控基金,并實施了階段性減免稅政策,切實保障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的需要,促進了家禽業恢復發展。四是保障國家政權建設。2005年中央財政安排政法專款48.1億元,有效改善了基層政法機關的執法辦案條件,并通過改進管理方法,不斷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安排專項經費4億元,繼續支持“大通關”建設,初步實現“提速、減負、增效、嚴密監管”的目標;安排???.24億元,繼續支持有關?。▍^、市)進行監獄體制改革試點。積極支持全國及各地區、各部門建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
(四)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認真落實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等各項財稅優惠政策的同時,不斷創新支持方式,加大支持力度。一是積極創新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的機制。從2005年起,按照“明確責任、綜合治理、激勵約束、分類指導”的總體思路,中央財政安排150億元資金,實施了以“三獎一補”為核心的政策措施,調動了地方各級政府財力安排向下傾斜、發展縣域經濟、精簡機構和人員、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的積極性。各省(區)在保持原有對縣鄉財力性轉移支付規模的基礎上,新增安排獎勵補助資金108億元,縣鄉財政困難加劇的勢頭得以遏制并開始向好的方向轉化。二是大幅度增加轉移支付。2005年除稅收返還和體制性補助4143.71億元外,中央財政安排各類轉移支付補助達到7329.97億元,比2004年增長21.6%。其中財力性轉移支付達到3812.72億元,比2004年增長46.4%,用于中西部地區的比例達到90%以上。不僅推動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也有效緩解了縣鄉財政困難,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
(五)深化財稅等改革,促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是稅收制度改革成效明顯。進一步完善增值稅轉型改革試點方案,研究明確了東北地區工業企業固定資產折舊的稅收政策,為下一步全面推開增值稅轉型改革積累了經驗。認真研究個人所得稅調整方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自2006年1月1日起,個人所得稅工薪收入費用扣除額由每月800元提高至每月1600元,同時擴大納稅人自行申報范圍,加強對高收入者的征管。進一步研究完善了新的企業所得稅法草案和消費稅政策的調整方案。此外,根據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進一步完善出口退稅負擔機制。自2005年1月1日起,各地出口退稅超基數部分中央、地方負擔比例由75∶25改為92.5∶7.5,減輕了地方負擔,促進了外貿發展。二是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向縱深拓展。在中央和地方全面推進部門預算改革的基礎上,穩步推進了中央部門實物費用定額改革試點,實施了項目預算滾動管理,增強了預算編制的統一性、完整性和公平性。加強財政撥款結余資金管理,穩步推進績效考評試點工作,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強化非稅收入管理,深化“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取得了新進展。2005年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擴大到所有中央部門,將3300多個基層預算單位、3700多億元財政資金全部納入改革實施范圍,有非稅收入的中央部門也全部納入了收入收繳管理改革實施范圍;3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本級,以及200多個地級市和500多個縣實行了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購制度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取得了明顯成效,中央和省級政府已經完成了政府采購管理與操作機構分設、職能分離的任務;全國政府采購規模達到2500億元,比2004年增加了364億元,資金節約率達11%。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同意,從2006年起,采取國債余額管理方式,提高國債管理的透明度,防范財政風險。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已開始在6個中央部門以及5個省市模擬試點,效果較好。“金財工程”建設步伐加快,財政核心業務系統開發應用力度加大,并初步形成了縱向連接中央、省、市(地)三級,橫向連接同級相關職能部門和預算單位的網絡體系,為財政管理實現信息化奠定了基礎。三是大力支持國有企業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2005年,中央財政安排資金219億元,支持116戶國有企業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產,安置職工55萬人。第二批74戶中央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順利推進。大力支持國有企業改組改制和債轉股改革,推動電力、電信、鐵路、民航、郵政等行業改革,出臺了支持企業改組改制、分離辦社會、債轉股等系列稅收優惠政策。出臺了調整紡織品出口結構、化解貿易摩擦的出口關稅措施,支持紡織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大力支持金融體制改革創新,重點支持了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進行財務重組和改制上市,加強對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財務管理,制定并落實了保險、證券以及資本市場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中央財政安排保值儲蓄利息補貼29.31億元,推動和支持29個?。▍^、市)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四是積極推進住房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住房公積金管理制度,積極運用稅收政策遏止投機性炒房,促進了住房價格的基本穩定和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
(六)積極推進依法理財,加強財政監督管理。一方面把依法理財、規范管理、嚴格監督和建設法治財政貫穿到財政工作的各個方面和環節,不斷強化財政自身監督;另一方面,落實全國人大有關決議和審計意見,認真分析研究,采取措施整改。一是財政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完善。積極貫徹落實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全面實施《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制定《財政部門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依法理財實施意見》。積極推進《預算法》、《財政轉移支付法》、《稅收基本法》、《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等主要財政法律法規的調研起草和修改工作。結合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對財政行政審批事項進行了全面清理,共取消行政審批項目39項、調整審批項目6項。二是會計基礎工作不斷強化。積極推進會計準則、審計準則國際接軌和會計領軍人才培養,加強了注冊會計師行業管理和誠信建設,統一組織實施了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和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檢查。三是財政監督不斷深化。突出社會關注的重點資金監督,積極推進有效性監督,財政監督機制不斷健全,財政監督效率不斷提高。2005年共查處有問題資金606億元,核減和收回財政資金159億元,征收監繳中央非稅收入266億元。四是整改工作不斷加強。國務院對于全國人大有關決議和審計報告所提意見和問題高度重視,要求各部門和有關單位自覺接受審計監督,認真落實審計決定,堅決糾正存在的問題。目前,各部門和有關單位已認真進行了整改。審計發現的中央預算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大部分已得到整改糾正并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截至2005年10月底,已上繳財政各項資金11.83億元,完善各項制度規定472項,有121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有關整改情況國務院已報全國人大常委會。
2005年是“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回顧過去的五年,國家財政面貌發生了新的變化,主要是:國家財政實力不斷壯大。全國財政收入連續突破2萬億元、2.5萬億元和3萬億元大關。“十五”時期全國財政收入為11.5萬億元,比“九五”時期增加6.4萬億元,增長126.5%,其中中央財政本級收入增長141.5%,地方財政本級收入增長111.3%?!笆濉蹦?005年全國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為17.3%,比“九五”末2000年的13.5%上升了3.8個百分點。全國財政支出為12.8萬億元,比“九五”時期增加7.1萬億元,增長124%,其中中央財政本級支出增長109.5%,地方財政本級支出增長130.5%。財政收入增長的穩定性和協調性進一步增強,財政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財政宏觀調控作用不斷增強。根據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相機調整并順利實現了積極財政政策向穩健財政政策的轉變,促進了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在認真總結財政政策實踐的基礎上,建立健全了基本適應通貨膨脹、通貨緊縮、供求總量基本平衡但結構不均衡等不同經濟運行形態需要的,包括目標定位、政策組合、時機選擇、組織實施等一系列要素在內的財政宏觀調控體系。以人為本的公共支出體系不斷完善。按照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大力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不斷減少并逐步退出對一般競爭性、經營性領域的財政投入;大力支持義務教育、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等公益性社會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向困難地區、行業和群眾傾斜,注意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財政支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公共財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積極推進出口退稅機制改革、增值稅轉型、個人所得稅及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支持其他方面經濟體制改革;推動財政法制建設、加強會計基礎工作、轉變財政監督方式,進一步健全了公共財政管理框架。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財政運行和預算執行中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財政保障能力仍需提高。如對“三農”、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等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投入力度仍需加強。二是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進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支持力度仍需加大。三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步伐仍需加快。部分地區基層財政還比較困難,基層政權保障和公共服務能力有待增強。四是經濟運行中仍有不少來自其他領域的顯性和隱性負債,防范和化解財政風險的任務仍十分艱巨。五是預算制度和財政管理制度改革仍需深化,財政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和透明度仍需不斷提高。國務院高度重視這些矛盾和問題,要求財政部和有關部門采取切實措施加以解決。我們將增強緊迫感、使命感,加快公共財政體制建設,健全科學決策機制,著力深化改革,優化支出結構,不斷提高財政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二、2006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
根據中央對經濟工作的有關部署和要求,結合財政工作面臨的新形勢,2006年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狠抓增收節支,優化支出結構,切實保障重點支出需要;著力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順利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開好局、起好步。
根據上述總體思路,2006年預算的主要指標安排如下:中央財政總收入19272.04億元,比2005年增加2022.25億元,增長11.7%。其中,中央本級收入18520.3億元,比2005年增加1984.36億元,增長12%。中央財政總支出22222.04億元,比2005年增加1972.63億元,增長9.7%。其中,中央本級支出9525億元,比2005年增加749.27億元,增長8.5%;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補助支出12697.04億元,比2005年增加1223.36億元,增長10.7%。中央財政收支相抵,赤字2950億元,比2005年預算減少50億元,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預計進一步下降到1.5%。2006年,中央財政安排國債項目資金600億元,比2005年減少200億元(其中取消代地方政府發行國債100億元),同時增加中央預算內經常性建設投資100億元。中央財政國債余額35568億元,比2005年同口徑增加2954億元。匯總中央和地方財政收支安排,2006年全國財政收入35423.38億元,增加3795.4億元,增長12%;全國財政支出38373.38億元,增加4665.36億元,增長13.8%。
2006年,全國財政收入增幅安排12%,一方面是考慮了中央確定的宏觀經濟預期指標,另一方面充分考慮了各種減收因素。比如,全面取消農業稅、推進增值稅轉型改革試點、繼續調整關稅稅率、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等政策變化,以及足額安排出口退稅和部分行業企業效益可能下滑等。這樣的安排是積極穩妥的。
按照“統籌兼顧、量入為出、確保重點”的方針和實施穩健財政政策的要求,2006年中央財政支出安排將著力調整支出結構,有保有壓,保障公共支出需要,壓縮一般性開支,向農業、教育、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等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傾斜;向困難地區和群體傾斜;向科技創新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傾斜。
(一)著力加強財政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又快又好發展。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2006年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穩健財政政策,著力推進投資、消費和出口健康發展。一是調整和優化政府投資結構。2006年中央財政預算內基建投資總規模1154億元,包括國債項目資金600億元和預算內投資554億元,與2005年一致。進一步調整優化國債項目資金和中央預算內投資使用結構,發揮政府投資對落實“五個統籌”、加強薄弱環節和促進協調發展的作用,優先支持農村建設、科教文衛、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西部大開發和關系“十一五”規劃順利實施的重點項目建設。二是整頓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適時推行公務員職級工資制改革,建立國家統一的職務與級別相結合的公務員工資制度;清理整頓津貼補貼,建立規范有序的津貼補貼發放制度和監督制約機制;推進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制度,促進公平收入分配,更好地發揮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三是鞏固和發展出口退稅負擔機制改革成果。2006年中央財政安排出口退稅指標4264億元,用于保障對出口企業及時足額退稅所需資金。各地特別是省級財政也要按體制規定足額保障出口退稅所需資金。同時,進一步發揮關稅等稅收政策作用,支持推進外貿代理制,轉變外貿發展方式,促進外貿健康發展。
(二)著力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一項宏偉目標,不僅有利于農業、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富裕,更關系到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2006年,將繼續保持新增教育、文化、衛生支出主要用于農村等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并加大投入力度,突出在“多予”和“放活”上做文章,引導和調動社會各方面增加“三農”投入的積極性。全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用于“三農”的支出將達3397億元,比2005年實際執行數增加422億元,增長14.2%,高于中央財政總收入、總支出的增長水平,占中央財政總支出增量的21.4%。一是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取消農業稅。延續了2600多年的農業稅走進了“歷史博物館”。農村稅費改革使8億農民每年減輕負擔約1250億元。2006年將積極研究提出煙葉特產稅替代方案,實施國有農場稅費改革,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為此,中央財政每年將安排轉移支付資金782億元,地方財政也將安排相應支出。二是完善并加強“三補貼”政策。擴大糧食直補資金規模,安排13個糧食主產省(區)的糧食直補資金125億元,比2005年增加10億元,全部達到本省(區)糧食風險基金總規模的50%;中央財政安排良種補貼資金40.7億元,比2005年增加2億元;安排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6億元,比2005年增加一倍,并擴大補貼范圍,調整補貼重點;積極研究探索建立對農民種糧收益綜合補貼制度。三是支持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40%的縣(市、區),中央和地方財政補助標準均由10元提高到20元,中央財政相應安排資金47.3億元,增長7倍多。加強農村醫療救助工作,緩解特困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四是積極支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增加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等方面的投入,促進現代農業建設。同時,進一步整合支農資金,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益。
(三)著力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部免除西部地區農村中小學生學雜費。加強農村義務教育,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項戰略任務,是實現“十一五”規劃戰略目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從2006年至2010年,將按照“明確各級責任、中央地方共擔、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組織實施”的原則,逐步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收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提高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建立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的長效機制;進一步鞏固完善現行教師工資保障機制。同時全面建立農村中小學預算編制制度,積極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為確保改革的順利實施,中央財政將對中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承擔主要的投入責任,對東部困難地區也給予支持。按照“兩年實現,三年完善”的進度安排,分年度、分地區推進。2006年西部地區12個省(區、市)首先全面推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并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和實施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機制。2007年全國農村將全面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不包括教師調資的因素,預計全國財政2006年至2010年累計新增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將達2182億元。大力支持職業教育,加大對職業教育實驗培訓基地建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職業院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為此,中央財政安排實驗培訓基地建設資金7.4億元、職業教育助學獎學金8億元,合計比2005年增加7.7億元。同時,進一步支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四)著力支持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促進構建和諧社會。加強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是維護群眾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措施。2006年,中央財政安排社會保障補助支出和就業再就業支出1859.82億元,比2005年增加236.23億元,增長14.5%。一是繼續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落實新的就業再就業扶持政策,妥善解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有關歷史遺留問題。二是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抓好做實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試點工作;研究制定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三是結合推行公務員職級工資改革,相應提高部分困難群眾的待遇。四是認真幫助解決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問題。加快城市社區衛生事業發展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建設步伐,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進一步鞏固城市低保應保盡保成果;深入研究解決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工作。支持實行城鄉平等的就業制度,抓緊研究并逐步解決進城務工農民社會保障問題,依法將務工農民全部納入工傷保險范圍,探索適合務工農民特點的大病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障辦法。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繼續做好優撫安置和軍轉干部解困工作,大力支持安全生產和抗災救災。五是全力支持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進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高重大疾病預防控制能力。確保防控經費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同時采取有效財稅政策措施扶持家禽業發展,研究支持建立統籌人、畜、禽疫病防治、城鄉一體的公共衛生體系。
(五)著力促進自主創新,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提升科技水平和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也是促進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增長,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一是大力增加財政科技投入。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的要求,2006年中央財政科技支出安排716.04億元,比2005年增加115.26億元,增長19.2%,地方財政也相應增加投入。通過這一政策信號更好引導全社會重視科技創新和增加科技投入。加大對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以及科技基礎條件和科學技術普及的支持力度。合理安排科研機構(基地)正常運轉經費、科研項目經費、科研基礎條件經費的比例,穩定、持續地支持基礎研究和社會公益類研究機構。切實改進資金管理,提高科技資金使用效益,逐步建立財政科技資金的績效評價體系。二是充分發揮稅收政策促進科技進步的作用。充分利用稅收扶持措施,鼓勵和引導企業增加科技投入,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研究制定扶持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以及鼓勵創業投資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完善進出口稅收政策,鼓勵能源和資源性產品、先進技術設備及其零部件的進口,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進口稅收優惠政策要逐步從對進口整機設備的優惠,轉變到對國內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裝備所需重要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的優惠上來。三是完善企業財務和分配制度。加快企業財務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有利于企業自主創新的財務管理制度體系;改革和完善企業分配制度,允許企業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骨干實行股權激勵等政策,鼓勵企業引進科技人才;拓展政府采購政策的扶持功能,支持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高新技術裝備及產品的生產。四是積極制定并實施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推動理順資源價格,建立合理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實行礦業權有償取得制度,促進礦產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綜合開發;逐步加大對清潔生產、可再生資源和新能源開發等項目的支持力度,并整合資金,重點用于支持與發展循環經濟有關的科技研發、技術推廣和重大項目建設示范;運用有關財稅政策措施,引導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大力支持建立健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政策機制。按照“污染者付費”原則,充分考慮資源的稀缺性和環境成本,逐步提高排污收費水平,將環境要素成本化;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利用誰補償”的原則,逐步建立健全我國生態補償機制;以支持推進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為突破口,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加大對污染防治、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試點示范及其監管能力建設的資金投入。
(六)著力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地區協調發展,是公共財政的目標,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一是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財政支持力度,促進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加快發展。2006年,中央財政對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區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將達到1359億元,比2005年增加238億元,增長21.2%;對民族地區轉移支付資金將達到200億元,比2005年增加40.77億元,增長25.6%。二是增加扶貧開發投入。2006年,中央財政安排扶貧開發資金137億元,比2005年增加7億元。重點支持以改善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為主要目標的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支持以改進農業生產組織方式、提高貧困群眾生產能力和收入水平為主要目標的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支持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等。三是認真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各項財稅政策措施。重點落實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財稅優惠政策。積極研究制定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財稅政策;支持東部率先發展。
(七)著力支持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是發展的動力,也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保證。一是大力支持國有企業改革。中央財政安排資金338億元,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產和中央企業分離辦社會工作。組織開展解決東北地區廠辦大集體問題試點。二是支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重點研究改革國有金融資產管理體制,促進建立政策性銀行自我約束及可持續發展機制。支持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增強服務功能。三是進一步完善稅收制度。盡快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將企業新增機器設備所含稅款納入增值稅抵扣范圍的改革方案。出臺實施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的調整方案。擇機實施消費稅改革,對部分資源性產品和高檔消費品征收消費稅。積極推進部分地區實施物業稅模擬評稅試點工作,積極推進資源稅、車船稅、耕地占用稅等改革。積極推進企業所得稅“兩法”合并改革。繼續大力支持糧食流通、事業單位、外貿、郵政、住房等體制改革創新。
(八)著力加大財政保障力度,加強政權建設。為鞏固和擴大緩解縣鄉財政困難成果,繼續完善“三獎一補”政策,2006年中央財政安排獎補資金210億元,比2005年增加60億元。同時,積極研究各級政府間支出責任、收入劃分,重點完善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為加強基層政法機關建設,安排貧困地區公檢法司專項支出59.3億元,比2005年增加11.2億元,增長23.3%;為提高我軍在高技術條件下的防衛作戰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適當提高軍人待遇,安排國防支出2807.29億元,比2005年增加360.25億元,增長14.7%;為加強國際間交流與合作,安排對外援助支出85億元,比2005年增加10.3億元,增長13.8%;為提高國家應急保障能力,中央財政預備費安排150億元,比2005年增加50億元,地方也相應增加。中央財政還將積極保障落實科學發展觀、服務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其他重點支出需要。
三、扎實工作,確保圓滿完成2006年預算
根據2006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將重點抓好以下財政工作:
(一)狠抓稅收、非稅收入征管,促進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在大力支持經濟發展、做大經濟“蛋糕”的基礎上,依法加強收入征管,做到應收盡收,防止跑冒滴漏;嚴格控制減免稅,抓緊清理到期的稅收優惠政策,堅決制止和糾正擅自出臺“先征后返”等變相減免稅政策;大力整頓和規范稅收秩序,嚴厲打擊各種偷騙稅等違法活動。進一步加強非稅收入管理,繼續深挖非稅收入的增收潛力。研究制定規范的非稅收入管理辦法,進一步拓展非稅收入管理范圍,逐步將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益、特許經營收入、罰沒收入、捐贈收入納入非稅收入管理范圍;進一步嚴格“收支兩條線”管理,特別是做好教育、農民、企業負擔等各項減負治亂的專項治理工作。加強收入動態監管,不斷提高收入監管分析質量,堵塞各種漏洞,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逐步實現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的統籌安排,提高各級政府的調控能力。編制執行好財政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積極探索處理鄉村債務的有效措施和辦法,防范和化解財政風險,促進財政可持續發展。
(二)確保落實“五個統籌”需要,堅決反對鋪張浪費。盡管近年來經濟總量越來越大、財政收入快速增長,但我們仍需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維護穩定、促進發展、支持改革、落實“五個統籌”等各方面都需要財政支持和保障,增支壓力很大,絕不能因為財政收入形勢相對好一些就可以敞開口子花錢。要嚴格按預算確保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試點、促進科技創新等各項重點支出需要。不僅中央財政將足額保證,地方也要足額安排所需資金,絕不能留硬缺口。同時,切實按照“兩個務必”的要求,嚴格支出管理,狠抓勤儉節約,重點壓縮會議費、招待費、公務用車等支出,切實采取措施控制不務實的論壇、節慶和國際會議,堅決防止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反對盲目建設和重復建設。積極推進績效考評工作,堅決制止鋪張浪費、揮霍資金的行為,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推動構建節約型社會。
(三)實施新的政府收支科目,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政府收支科目分類改革是預算管理制度的一次創新,對提高政府預算的透明度,加強預算管理和監督,從源頭上治理腐敗,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認真總結2005年政府收支科目分類改革模擬試點經驗,完善相關辦法,逐步建立科學規范的政府收支分類體系,正式啟用新科目編制2007年政府預算。進一步深化部門預算和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中央和省兩級將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范圍擴大到所有基層預算單位,逐步將其全部財政性資金納入改革范圍;地市級也都將實施這一改革,同時積極向縣一級推進。大力推進財稅庫橫向聯網和非稅收入收繳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收入收繳監管機制。規范政府采購管理,運用政府采購政策功能,加強政府采購政策的國際協調與合作,政府采購規模力爭突破3000億元。推動實施國債余額管理工作,建立科學、靈活的國債管理機制。積極推進“金財工程”建設,完善財政信息管理的網絡平臺和安全體系。切實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規章制度,全面開展行政事業單位清產核資。積極研究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的有關問題。
(四)狠抓依法理財,加強財政監督管理和會計基礎工作。認真貫徹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積極推進修訂《預算法》和《企業所得稅法》立法進程,進一步完善財政法律體系。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積極推動政務公開工作,制定并出臺有關具體實施辦法,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建立健全財政監督機制,把財政監督貫穿于財政運行的各個環節,實現對財政資金運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過程監控,充分發揮財政監督在推進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確保財政宏觀政策執行、提高財政資金效益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制定發布新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與國際接軌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體系。加強誠信建設和職業道德教育,健全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控制制度和文化體系,搞好注冊會計師、注冊評估師行業管理和建設,嚴格行業監管,提高信息質量,增強社會公信力。在加強財政管理制度創新的同時,自覺接受全國人大和審計部門的監督,增強使命感、緊迫感,提高為民理財的責任意識,加強對財政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完善內控機制,不斷推進財政管理工作的規范化,預防各類違反財經法規的問題。
2006年是“十一五”的開局起步之年。圓滿完成預算和各項財政工作任務意義重大。我們要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牢固樹立和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按照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對經濟財政工作提出的各項要求,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對財政工作的監督和指導,認真聽取人民政協的意見和建議,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努力服務大局、做大經濟財政蛋糕、以人為本、開拓創新、主動服務,為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十一五”規劃目標的順利實現作出積極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