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2002年,新時期治水思路進一步得到豐富和完善,水利事業發展取得新進展。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施行,標志著我國依法治水、依法管水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工程歷史性地由規劃階段轉入實施階段,長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峽工程導流明渠截流成功,標志著防洪減災和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農村飲水解困、大型灌區節水改造、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績,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水價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水的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資源統一調度、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水功能區劃、生態環境補水以及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等工作,將進一步推進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
2002年,我國南方和西北內陸河地區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區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海河、遼河、黃河來水遭遇特枯。南四湖幾近干涸,京杭運河濟寧段斷航50天,遼河干流斷流158天。現將2002年的水資源量、蓄水動態、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庫水質等情況公告如下:
一、水資源量
2002年全國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總量62610億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北方五個流域片(松遼河、海河、黃河、淮河、內陸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個流域片(長江、珠江、東南諸河、西南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在各省級行政區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東、天津、北京、河北、遼寧;比常年偏多的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27243億立方米,折合年徑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北方五個流域片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個流域片則偏多10.8%。在各省級行政區中,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東、河北、北京、遼寧、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從國外流入我國境內的水量為278億立方米,從國內流出國境及流入國際界河的水量共6705億立方米,入海水量為17693億立方米。
2002年全國地下水資源量8697億立方米,大部分與地表水資源量重復,不重復的只有1012億立方米。將地表水資源量與地下水資源量中的不重復量相加,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8255億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個流域片水資源總量4158億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個流域片24097億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國產水總量占降水總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量29.8萬立方米。
二、蓄水動態
大中型水庫蓄水動態對全國3093座大中型水庫統計,2002年水庫年末蓄水總量1970億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增加41億立方米。在九大流域片中,黃河片、海河片和松遼河片分別減少77億、17億和16億立方米,長江片、淮河片和東南諸河片分別增加83億、46億和17億立方米。各省級行政區水庫年末蓄水量增減情況是:減少的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減少蓄水量169億立方米,其中青海、山東、吉林、河南分別減少42億、21億、18億和17億立方米;增加的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增加蓄水量210億立方米,其中江蘇、湖南、江西、安徽、湖北分別增加40億、37億、36億、33億、24億立方米。
北方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動態對北方平原67萬平方公里地下水開采區統計結果(不含青海和新疆):2002年末淺層地下水儲存量比年初減少113億立方米。其中,上升區(水位上升0.5米以上)面積占14.1%,儲存量增加32億立方米;下降區(水位下降0.5米以上)面積占46.6%,儲存量減少139億立方米;相對穩定區(水位變幅在正負0.5米以內)面積占39.3%,儲存量減少6億立方米。各省級行政區中,有4個省淺層地下水儲存量較年初增加,共增加12億立方米,其中安徽增加9億立方米;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淺層地下水儲存量較年初均減少,共減少125億立方米,其中河北和山東分別減少47億和43億立方米。
根據北方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報的地下水動態資料進行分析,在1994—2002年期間,北方平原地下水開采區淺層地下水儲存量只有1994和1998年增加,其余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2002年與1994年相比,17個省級行政區淺層地下水儲存量均有所減少,累計共減少約600億立方米,其中河北減少160億立方米。
平原區地下水位降落漏斗19個省級行政區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簡稱漏斗)進行了不完全調查,共統計漏斗59個,漏斗總面積6.8萬平方公里。2002年末與年初相比,漏斗要素變化情況如下:在30個淺層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0個,漏斗面積增加的有18個;在29個深層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的有16個,漏斗面積增加的有17個。
三、供用水量
2002年全國總供水量5497億立方米,占當年水資源總量的19.5%。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0.1%,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9.5%,其他水源供水量(指污水處理再利用量和集雨工程供水量)占0.4%。在省級行政區中,地下水源供水超過50%的有河北、北京、山西、河南、山東和遼寧6個省(直轄市),其中河北省高達81%。另外,海水直接利用量為216億立方米。主要的跨流域調水情況是:海河流域引黃河水46.4億立方米,淮河流域從長江、黃河分別引水69.0億和20.3億立方米,山東半島從黃河引水12.7億立方米,甘肅河西內陸河從黃河引水1.2億立方米。
2002年全國總用水量為5497億立方米。其中,城鎮生活用水(包括全部建制市、建制鎮以及具有集中供水設施的非建制鎮的居民用水和公共設施用水)占5.8%,農村生活用水(包括農村居民和牲畜用水)占5.4%,工業用水占20.8%,農田灌溉用水占61.4%,林牧漁用水占6.6%。與上年比較,全國總用水量減少70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9億立方米,工業用水增加1億立方米,農業用水減少90億立方米。在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于400億立方米的有新疆、江蘇、廣東3個省(自治區),約占全國用水量的25.5%;用水量介于200億—400億立方米的有10個省(自治區),約占全國用水量的43.6%;其余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用水量約占全國用水量的30.9%。生活用水占其總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天津、重慶3個直轄市,工業用水占其總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慶、湖北、江蘇4個省(直轄市),農業用水量占其總用水量80%以上的有新疆、寧夏、西藏、內蒙古、海南5個省(自治區)。
2002年,全國人均綜合用水量為428立方米,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當年價)用水量為537立方米。城鎮人均生活用水量為每日219升,農村人均生活用水量為每日94升,萬元工業增加值(當年價)用水量為241立方米,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為465立方米。
2002年全國用水消耗總量2985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54%。各類用戶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不同,其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比例)差別較大,全國平均城鎮生活耗水率為24%,農村生活耗水率為88%,工業耗水率為24%,農業耗水率為64%。
2002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631億噸(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其中工業廢水占61.5%,生活污水占38.5%。
四、江河湖庫水質
根據2002年水質監測資料,采用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對全國河流、湖泊、水庫的水質狀況進行了評價,主要結果如下:
河流水質在12.3萬公里評價河長中,Ⅰ類水河長占5.6%,Ⅱ類水河長占33.1%,Ⅲ類水河長占26.0%,Ⅳ類水河長占12.2%,Ⅴ類水河長占5.6%,劣Ⅴ類水河長占17.5%。全國符合和優于Ⅲ類水的河長占總評價河長的64.7%。各流域片的水質狀況是:西南諸河片、內陸河片、東南諸河片、長江片和珠江片水質良好或尚可,符合和優于Ⅲ類水的河長分別占92.6%、90.3%、76.9%、76.8%、75.1%;松遼河片、海河片、黃河片、淮河片水質較差,符合和優于Ⅲ類水的河長分別占43.1%、40.6%、38.6%、30.8%。與上年相比,長江片、珠江片、松遼河片和淮河片水質有所好轉,黃河片水質略有下降,其他流域片水質變化不大。
湖泊水質在評價的24個湖泊中,6個湖泊水質符合或優于Ⅲ類水,6個湖泊部分水體受到污染,12個湖泊水污染嚴重。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湖”情況是:太湖16.5%的面積為Ⅱ、Ⅲ類水,75.3%的湖面為Ⅳ類水,8.2%的湖面為Ⅴ類水;中營養水平的水域占太湖總面積的16.5%,富營養水平的占83.5%。云南滇池水質為Ⅴ類和劣Ⅴ類,處于富營養狀態。巢湖東半湖水質為Ⅳ類,西半湖水質為Ⅴ類和劣Ⅴ類,東半湖處于中營養狀態,西半湖處于富營養狀態。
水庫水質在評價的196座水庫中,有146座水庫水質良好,達到Ⅰ、Ⅱ、Ⅲ類水質標準。在未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的水庫中,水污染極為嚴重的劣Ⅴ類水質水庫有8座。對161座水庫進行了營養化程度評價,處于中營養狀態的水庫105座,處于富營養狀態的水庫56座。
注:《公報》中涉及的全國性數據,均未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
(本報有刪節)
《人民日報》 2003年09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