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
1、農村留守兒童易產生的問題
——親情缺失問題。相關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3%的父親、25%的母親外出5年以上。而且60—70%以上的父母是在外省打工,30%的父母每年回家一次,打電話成為留守兒童與在外父母聯系的主要方式,但也有約2%的父母與孩子常年無聯系。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兒童在面對自身變化、學習壓力、人際交往等問題時,缺少父母的關懷,容易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生活撫育問題。由于部分農村家長缺乏科學的喂養知識,家庭的飲食習慣還基本是有啥吃啥,特別是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幼兒,科學喂養更是缺乏。據留守兒童營養與健康狀況的相關調查顯示,部分留守兒童體格生長發育指標水平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低體重率和生長遲緩率高于非留守兒童。
——教育監護問題。從整體情況看,多數留守兒童與祖輩共同生活,由于老人文化教育水平較低,加之還有近一半委托監護人同時監護幾個兒童,老人監護往往主要是照料孩子的生活。由于家庭將更多的教育監護責任“轉嫁”給學校,但對于學校而言,由于教育資金不足,專業資源匱乏,面對留守兒童特殊需求,學校、老師常常是有心無力。
——安全保護問題。相關調查顯示,有56%的臨時監護人經常關注并采取措施預防留守兒童意外傷害發生,但也有34%的人只是有時會注意,還有8%明確表示顧不過來。一些農村大齡留守兒童離開了學校,脫離了正規組織的管理,處于無人監管,自行其事的狀態,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留守兒童溺水、傷亡事故也時有發生。據有關部門反映,被拐賣兒童中,流動兒童居第一位,留守兒童居第二位。
2、不同年齡段所面臨的突出問題
迄今為止,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和工作更多地側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留守兒童。占全部農村留守兒童40%以上的留守幼兒和大齡兒童問題一定程度上被農村留守中小學生問題所掩蓋,以致對留守兒童問題認識一定程度上存在普遍化的傾向。目前,農村留守兒童中學齡前兒童,小學學齡兒童、初中學齡兒童和大齡兒童均已達到了相當的規模。兒童在不同的年齡段,其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和需求不同,所面臨的問題也存在較大差異,只有分別加以關注,才能針對不同年齡兒童的特點開展更為扎實有效的工作。因此,本研究對不同年齡段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
(1)農村留守幼兒面臨的突出問題
——科學喂養問題。近20%的務工父母在兒童1歲前外出,其中30%在兒童出生1—3個月外出,相當數量的農村留守嬰兒由于母親外出得不到足夠時間的母乳喂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
——情感和社會發展問題。0—5周歲留守幼兒有56%和祖輩或其他人一起生活,由于缺少父母親情呵護與親子交流,對幼兒認知、情感、社會性發展都會有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接受正規學前教育的機會少。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學前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托幼機構數量有限,農村幼兒接受正規學前教育的機會明顯少于城市兒童。留守幼兒在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得不到正規學前教育補償,早期發展受到局限。
(2)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
——安全和青春期教育缺乏。父母外出導致對孩子的監管弱化,留守兒童特別是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風險更大。
——寄宿制教育需加強和規范。目前寄宿制學校在一些地方還不能滿足農村兒童包括留守兒童的需求。部分已建立的寄宿學校由于管理薄弱,教育資源有限,監護范圍、監護現狀也達不到要求。
——流動兒童在城市生活面臨困難。國家規定的以公辦中小學和流入地為主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政策,在一些地方尚未全面落實。受各地課程設置、教學質量及升學制度制約,部分流動兒童難以適應城市教育。
(3)農村大齡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
——父母流動對學業完成具有一定影響。數據顯示15-17周歲的農村留守兒童中,在校比例大幅度下降,輟學比例上升。而目前流入地政府有關促進流動兒童就學的配套政策基本以小學階段的教育為主,初中階段以后流動兒童的就學存在不少政策限制。中考高考制度、城鄉教材和科目設立的不同等,也阻礙著留守兒童跟隨父母進城就讀。
——多數農村大齡留守兒童就業層次較低、缺乏社會保障。部分農村大齡留守兒童在結束了初中教育之后即進入了勞動力市場。由于自身文化素質低,學歷上處于劣勢,多數只能進入非正規勞動力市場,子承父業或延續低層次就業和邊緣化的社會地位。他們中近9成的人工資收入低、缺乏相應的社會保障。
——大齡留守女童的性侵害問題值得關注。留守女童除了面臨和其他留守兒童相同的安全問題之外,還有著特殊的困擾與危機,近年來,留守女童遭受性侵害的案件屢有曝光,而家庭、學校及社區往往缺乏對留守女童的有效保護以及性安全防范意識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