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蘇省財政安排11億元資金,為全省農村留守兒童和大部分流動兒童免除了學雜費,并為留守、流動兒童中的貧困寄宿生落實了每年不低于300元的生活補助費,做到不讓一個留守、流動兒童因貧失學、輟學。省財政投入3000萬元,為每個中小學的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購買了人身意外傷害校方責任險,賠額最高可達30萬元,為孩子們送去安全保障。
寄宿制學校,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12月11日下午5:45,宿豫區蔡集鎮實驗小學校園里,剛剛上完輔導課的小學生排著整齊的隊伍,在老師帶領下高高興興地走進食堂。在這個寄宿制學校里,生活著234名父母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晚飯后,他們將在老師的輔導下參加興趣班。想媽媽時,可以去電腦房與爸媽視頻見面;遇到困惑,到"心語吧"向老師傾訴煩惱;假日里,在學校組織的夏令營里和大家一塊練體育、學文化、學藝術。
讓父母不在身邊的兒童寄宿學校,提供生活保障和學習輔導,解決了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也緩解了打工農民后顧之憂。
圍繞"開通一部親情電話、成立一批興趣小組、建好一個圖書閱覽室、設立一個心理咨詢室、聘請一批心理教師"的"五個一"創建目標,我省全面開展寄宿制學校達標創建,并建立留守兒童定期登記制度。目前,宿遷市已有112所鄉鎮中心小學達到創建標準,達標率達86.82%,在校寄宿留守兒童近6萬人。
結合不同實際,各地利用現有資源為孩子們打造溫暖的家。阜寧縣溝墩實驗小學通過置換方式建立留守孩子托管中心,選派生活老師、文化輔導老師。除了上課外,孩子們的生活、活動、復習都在托管中心度過。灌南縣在每個自然村莊都建立幼兒托管園,彌補了農村幼兒園數量不足的問題。
社會關愛,讓留守的心靈不孤單
建湖縣沿河鎮東夏居委會有一條別具特色的小巷,兩側畫滿了宣傳文明鄉風的書畫作品。小巷深處有一個干凈的農家小院,這是退休教師紀萬森的家,也是附近留守兒童的樂園。每逢假日,孩子們就來到這里下棋、看書、練習書畫,和老人們聊天,讓這個簡陋的小院充滿歡聲笑語。
離開學校,留守兒童也不寂寞,處處感受著真情關愛。
在蘇北各地,一大批黨團員、"五老"(離退休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及社會熱心人士與他們結成對子,擔任代理父母、代理哥哥、代理姐姐和校外輔導員,送去關懷和呵護。
徐州市5000多名女黨員、女教師當起了留守兒童的愛心媽媽,11977名品學兼優的非留守兒童與留守兒童結成成長伙伴,10230名黨員干部、教師、"五老"人員擔任代理家長。漣水縣84名大學生村干部擔當留守兒童的課外輔導員,幫助本村留守兒童成立學習互助小組。建湖縣恒濟鎮倡議在讀大學生當留守孩子的"愛心哥哥"、"愛心姐姐",讓每個孩子有一個鮮明的榜樣,手拉手、一幫一。阜寧縣古河鎮仁舟水泥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鄭洲每學期都出資10萬元幫助100名農村留守貧困女孩上學,被孩子們稱為愛心大使。
凝聚合力,為留守兒童送去貼心關懷
今年6月1日,省婦聯組織全省城鄉的2600多名貧困兒童相聚玄武湖畔共慶六一。參加"幸福快車"活動的百名徐州留守兒童與在寧打工父母親情相聚。連云港、鹽城、淮安等市開展"親情之旅"等活動,組織部分長期未與父母聯系的孩子赴杭州、南京、蘇州、青島、北京等地與父母團圓。
各個部門齊抓共管,充分整合現有資源,為留守兒童送去黨和政府的貼心關懷。
連云港市在新農村服務中心設置愛心書屋,建立愛心基金,開通愛心電話,并組織鎮村老教師等興辦"隔代教育家長"學校,引導隔代家長正確教育撫養少年兒童。鹽城市將農村遠程教育系統向留守兒童開放。7月份以來,該市已有3.25萬名留守兒童通過電話、視頻與父母對話11.2萬多人次。淮安市清浦區充分利用村級黨員活動場所等現有資源,為留守兒童廣泛建立"校外輔導站",1208名留守兒童享受到優質的校外教育資源。(郁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