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浙江衢州在轄內的開化縣召開“衢州市關心農村留守兒童現場工作會”,市里四套班子悉數到場,討論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各種問題的政策和措施。
近日,江蘇省教育廳也召開“全省關心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推進會”,計劃全省明年再新建能滿足10萬名留守兒童住宿需要的寄宿制學校,在全部免除農村留守兒童學雜費的基礎上,盡早對所有寄宿留守兒童免除住宿費用,并補助生活費。
同時,蘇浙兩省有關部門還在醞釀設立“留守兒童工作專項資金”,以保證針對留守兒童的各項減免政策能落到實處。
種種舉措,都指向一個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即因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而不得不自己單獨生活,或由親戚代為撫養的未成年人群體。據了解,目前蘇浙農村留守兒童總數已超過百萬,為了讓這群“爸爸媽媽不在家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蘇浙兩省不約而同地加大了扶持力度。
“姚家村基金”的喜憂
長途汽車司機潘師傅專跑上海到南通如皋的線路,他跑了幾年發現:一年虧十個月,就每年暑假兩個月賺錢。為什么?“蘇中、蘇北人都到蘇南和上海打工去了,暑假一到,父母回家看孩子,孩子進城看父母,十幾萬人就在這條路上來來回回跑。”
張晶,就是這十幾萬人中的一個。父親亡故,母親在上海當保姆,張晶平時跟著90多歲的奶奶生活。15歲了,因為家里經濟條件差,小學輟學好幾次,今年才從如皋市林梓鎮中心小學畢業升入初中。林梓鎮中心小學校長張軍告訴記者,學校有一個“留守兒童基金”,偶爾會收到一些社會資助,學校就用這個基金來幫助張晶這樣家境困難的留守兒童。她讀小學期間,學校數次免收她的書雜費,并提供生活補助。
類似的“留守兒童基金”,在浙江地區也有。衢州市開化縣委宣傳部文明辦主任張月橋說,去年開化縣音坑鄉姚家村設立了浙江第一家留守兒童俱樂部暨專項基金,至今,“姚家村基金”模式已在開化全縣推廣,還開通了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兒童俱樂部網站。通過這個網站,不僅開化縣各個村的“俱樂部”之間能互通信息,而且還吸引了全國近20所高等院校到各個村的“俱樂部”設立實踐點并提供幫助。
上周末,“姚家村基金”模式在開化縣召開的“衢州市關心農村留守兒童現場工作會”上,向衢州全市推廣。張月橋特別強調,“姚家村基金”的啟動資金來源于兩部分———縣財政統籌加所在村的前期投入,后續運行則主要靠社會和個人資助。
“但社會和個人資助畢竟有限,而需要幫助的‘張晶’卻很多。”林梓鎮中心小學校長張軍說,該校學生700多名,留守兒童538人。對張晶的數次輟學,張軍也無奈:學校只能盡力而為,如果全免,學校也辦不下去了。
密織“政府保障網”
張月橋也有擔心:靠資助維持的眾多“姚家村基金”,不少舉步維艱。
“必須建立一種更強有力的保障。”衢州市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章金鳳說,衢州將建立留守兒童工作經費,由財政保證“姚家村基金”的有效運作。此外,衢州還將在已建市、縣關愛留守兒童領導小組的基礎上,逐步在鄉鎮、社區、重點行政村成立相應的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或設立專門工作人員,使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觸角延伸到最基層。
而江蘇省即將出臺的政策,或許可以讓“張晶”們從此告別輟學之苦。江蘇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副處長陸岳新說,從明年開始,江蘇省教育廳將會同省財政廳,啟動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爭取新建和擴建能滿足10萬名留守兒童住宿需要的寄宿制學校,確保所有想寄宿的留守兒童都能在寄宿制學校學習和生活。目前,江蘇省已有超過30%的留守兒童寄宿在校,這一比例,在蘇北已達60%左右。
更重要的是,江蘇省計劃在全部免除農村留守兒童學雜費的基礎上,盡早對所有寄宿留守兒童免除住宿費用,提供免費教科書,并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寄宿留守兒童補助生活費。
此外,江蘇省委組織部近期會同省里九個部門聯合制定了《關于組織實施關愛農村勞務輸出人員家庭兒童、老人和婦女工程的意見》,重點之一就是在蘇北五市全面展開寄宿制學校的達標創建,針對留守兒童建設“五個一”:開通一部親情電話,成立一批興趣小組,建好一個圖書閱覽室,設立一個心理咨詢室,聘請一批心理教師。
“這樣就基本可以保證‘張晶’們上學無憂了。”陸岳新說。
7000萬和80%的警示
蘇浙不約而同加大力度扶助農村留守兒童,并非偶然。據有關部門統計,兩省留守兒童總數已超過百萬。
蘇浙留守兒童大多集中在兩省境內經濟欠發達地區。記者從江蘇省婦聯了解到,目前江蘇共有農村留守兒童83萬人,其中蘇南4.6萬人,蘇中23.1萬人,蘇北的淮安、鹽城、宿遷等五市則達55.3萬人。
近期由浙江省教育廳、公安廳等部門聯合完成的一項專題調研報告顯示:浙江共有農村留守兒童25萬人,其中溫州、衢州和麗水三市分布最集中,約有12萬人。部分縣鄉,如溫州市泰順縣、衢州市開化縣音坑鄉等,留守兒童占當地兒童總數的比例高達70%。也就是說,10個孩子中,有7個孩子的爸爸媽媽常年不在家。
此外,統計標準也值得一提。在江蘇,這一標準是“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且時間超過一年”;浙江的標準則是“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且時間超過三個月”。不同的統計標準產生不同的數字。對此,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專題工作組一位負責人說,為了工作方便,現在全國普遍采用的統計標準是“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且時間超過半年”。
但不管統計標準如何變化,有兩個數字必須參照———7000萬和80%。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農民工近億人,子女總數達七千萬左右,除了10%的孩子跟父母進城外,其余大多留在農村,或由父母一方單獨撫養,或由隔代老人及親友照顧,也有不少獨自生活;一項抽樣調查顯示,80%的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
記者手記
接受記者采訪的政府官員,從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專題工作組到蘇浙兩省教育廳,再到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從中央到基層,不論級別高低,談到“農村留守兒童”,有的提醒,“不要突出這些孩子的特殊性,他們并不是問題兒童”;有的自責,“為了方便工作,我們用一個‘留守兒童’的稱謂統稱這些孩子,其實并不恰當”;有的呼吁,“對這些孩子最好的關愛,就是把他們看作其他孩子一樣,他們并不是特殊的‘那一個’。”
這些表達,或許并不像設立專項經費、減免住宿費學雜費那么實用,但其中反映出來的對個體命運的感知與尊重,卻可能是更加珍貴的。這讓人們相信,這些孩子,不單是一個群體,一個符號,而是與你我所熟悉、所珍愛的某一個孩子一樣,也是應該被珍愛的那一個。(張斌;樹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