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加吉娘移民新村,房屋及院落都是政府為移民免費提供的(9月1日攝)。
“棉花可以做什么?可以吃嗎?”哈謝第一次見到棉花,好奇地問。教他們拾棉花的人拉著他的衣服笑道:“你的衣服就是用這個做出來的。”哈謝將信將疑。
從那以后,哈謝和棉花打起了交道,鄉里專門派人教牧民怎么種棉花,哈謝認真聽細心學。去年他把政府分給他家的21畝地都種上了棉花,年底一算掙了4000多元,這可是他們一家在山上兩年的收入啊。
“誰說蒙古人不會種地?”他樂呵呵地對身邊的人說。21畝地他感覺不過癮,今年他又從別人手里包了40多畝地,都種上了棉花。
“蒙古人也會種田,為了巴音布魯克草原永遠美麗,為了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我們這些蒙古人愿意種田……”哈謝說這話時,眼睛望著他那片棉田。
“放下牧鞭拿起從沒摸過的鐵銑,那實在是一種勇敢的放棄和犧牲。”巴州黨委書記張博說。
真正要轉變的是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
“我長這么大,頭一次穿短袖襯衣。
”烏拉格圖拽著身上淡藍色的T恤笑著說。山上氣溫低,他從沒有機會穿短袖衣服。
“最不適應就是氣溫。”山上全年平均氣溫不到20攝氏度,而山下夏季氣溫高達30攝氏度。這讓烏拉格圖和一同下山的牧民極為不適應。他第一次在山下被蚊子叮咬,看著手臂上的腫包,不知是什么原故。
山上天天喝奶茶,山下偶爾喝喝;肉也吃得少了,身上少了力氣;沒馬騎了,出門都要走路。
但讓他們不適的還不僅僅這些。
“把這片地里的辣椒摘了,給你30元。”烏拉格圖頭一次給雇主干活,一聽能給這么多錢,老實淳樸的烏拉格圖二話沒說就下地了。
“這輩子也沒彎過這么久的腰。”但一想到一天就能掙30元,烏拉格圖用手撐著腰、咬牙堅持著。
“這是你一天的工錢。”雇主把兩張十元票子遞過來。“老板,不是說好30元嗎?”烏拉格圖怯聲問。
“我什么時候說了,你聽錯了吧,不想要算了。”雇主一副不奈煩。烏拉格圖只好接過這20元,揣在兜里,扶著腰回家了。
“以后干活要先簽合同。”副鄉長阿木西告訴烏拉格圖。通過這件事,鄉里組織牧民們培訓相關法律知識。慢慢地烏拉格圖和身邊的牧民們知道了什么是合同,怎么簽合同。
“這張紙的作用這么大?”從這以后,烏拉格圖每次出去干活,都要和雇主先簽個合同。不按合同上簽的價錢付錢,就找地方講理。不簽,我就不干,反正想找零工的雇主多的是。
鄉干部說,這叫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烏拉格圖雖沒有完全懂那些詞的意思,但他知道這可能和自己做的事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