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生態學的馬克思主義
生態學的馬克思主義于20世紀70年代出現在北美地區,其主旨是尋找一條既能消除生態危機又能實現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其代表人物有加拿大學者威廉?萊斯和本?阿格爾,前者是生態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
生態學的馬克思主義認為,統治自然的觀念是生態危機的深層根源,這種意識形態把全部自然當作滿足人無邊欲望的材料來占有,導致生產無限擴大,最終將是人類的自我毀滅。因此,必須對統治自然的觀念進行修正,控制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壞性。而當今資本主義的癥結在于“異化消費”,致使形成消費社會,它的過度生產造成嚴重的生態危機,為此必須建立一種“社會主義的穩定經濟”。其途徑是建立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所有制,建立介于集權計劃與自由經營之間的一種經濟機制,合理地確定生產和消費。
生態學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主張,對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說理和發動作用。但是,它認為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危機在于消費領域、根源在于消費異化,并把解決的希望寄托于民粹主義,這些認識值得商榷。
六、當代國際經濟秩序批判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提出,全球化進程中的國際經濟關系有失公正,應對之展開批判,因此出現了依附理論與世界體系理論。
依附理論的代表人物有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巴蘭、保羅?斯威齊和安德烈?岡德?弗克蘭以及埃及經濟學家薩米爾?阿明、希臘經濟學家阿吉里?伊曼紐爾。他們共同的觀點是,當今世界按照經濟發達與否形成了中心-外圍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不平等的國際地位將不發達國家置于體系外圍,承受著中心國家的剝削與欺壓,使其不發達進一步加深。邊緣者的出路在于割斷與發達國家的聯系,走社會主義道路,走自力更生的發展道路。
世界體系理論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伊曼努爾?瓦勒斯坦。他認為世界經濟體系由多元政治實體組成,因經濟地位不同形成中心-中間-外圍的結構;各國家都應該參加這種世界體系,因為它們的經濟地位并不恒定,誰都可望取得中心地位。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不平等國際關系的分析批判、對擺脫劣勢地位的途徑探索,不乏真知灼見。但是,在當今全球化時代,自設藩籬的孤立發展是不足取的,只有勇敢地參與開放與競爭,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力圖走出書齋,面向現實問題,提供分析解決途徑。其間他們接收非馬克思主義的啟示,力圖將之和實踐經驗一道用來豐富馬克思主義,這都是值得稱道的。他們的明顯缺陷是,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科學把握不夠,因此在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往往走向迷失。他們對社會實際認識以及對之進行的馬克思主義分析缺乏必要的深度,因此提出的實際問題解決方案,往往缺乏可行性。(陳鋒中國藝術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