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馬克思主義原本是一種與列寧主義相區別、又自名為“馬克思主義”的思潮。發軔之初,它以“學院式的馬克思主義”為特征,出現于20世紀20年代。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馬克思主義改變理論路徑和關注點,從過去局限于哲學思辨開始轉向思考研究重大社會問題。近30多年以來,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主要涉及的課題、形成的流派如下:
一、晚期資本主義危機批判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以二戰后現代資本主義發展現象為批判對象,力圖揭示當代資本主義形式已變化、程度又加深的社會矛盾,得出了資本主義處于晚期危機時期、必然被新社會代替的結論。
比利時經濟學家恩斯特?曼德爾認為,當代資本基本運動及其固有矛盾發展到了極端,資本主義危機呈現爆發性和擴散性特點,將導致國際工人階級群眾運動廢除資本主義。
德國哲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指出,晚期資本主義存在著經濟上的“滯脹”危機、政治上的“合理性危機”與“合法性危機”、文化上的“動因危機”。這些互為因果、共同作用的普遍危機,造成資本主義衰亡之勢。但是無產階級革命不可能發生了,取代晚期資本主義的將是“交往合理化社會”。
美國學者特里?博斯韋爾和威廉?迪克遜則反對無產階級暴力革命消弭的觀點,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的階級剝削仍然會導致無產階級暴力革命,只是現在的條件還不具備或沒有同時具備。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晚期資本主義的批判,深化了對資本主義的認識,堅定了社會主義信念,其不足在于觀點有的保守有點片面,因而實踐上少有作為。
二、市場社會主義論辯
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國經濟學家亞歷克?諾夫發起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與計劃機制、市場機制關系的大討論。
美國學者阿諾德為一派認為,社會主義不可以搞市場經濟,市場機制中的競爭會產生資本主義復辟。亞歷克?諾夫一派則認為,中央計劃是無效率的經濟機制,市場社會主義就是要將市場與社會主義聯姻,運用市場機制實現社會主義的目標,即發展經濟和實現公平。市場不為資本主義專有,市場的弊端又可用民主政治的調控來克服,所以,市場社會主義是可行的。
蘇東巨變之后,市場社會主義的支持意見占了上風。但仍有人認為,以民主計劃機制代替中央計劃機制,就能克服后者的弊端,因此社會主義無需實行市場經濟。美國學者邁克爾?艾伯特和羅賓?哈納爾提出了參與性計劃模式,主張通過社會協商的辦法達到經濟的有計劃、高效益運行。
通過辯論,西方馬克思主義揭示出市場和計劃機制可以運行于不同性質的經濟中,并且對計劃、市場機制各自的優缺點進行了分析,還主張社會主義要運用高于資本主義的經濟機制。但是他們有時把社會主義僅當作一種價值觀,錯誤地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中同樣可以實現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