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至7日在北京舉行的“中譯外——中國走向世界之路”論壇上,本網記者就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過程中出現的漢語熱、孔子學院等熱點話題,采訪了與會的著名漢學家。專家們認為,外國人對中國的興趣以及漢語熱對中國的文化崛起是一個好現象;中國文學要真正為世人所接受,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文學創作水平。
“漢語熱是個好現象”
杜博妮(英國漢學家、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中國經濟的迅速壯大確實帶動了外國人對中國的興趣,漢語熱對中國的文化崛起是一個好現象。但是應該指出的是,因為漢語本來就很難學,加上西方人首先是被中國經濟所吸引的,很多人學漢語是為了到中國做生意,所以漢語雖然熱,但是能達到很高造詣的西方人還是少,大多數人到底能學到什么程度值得思考。
柯本迪(挪威學者、國際翻譯家聯盟副主席):現在中國在全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其他國家對中國的興趣越來越濃。所以,出現“漢語熱”是很自然的事情。事實上,現在挪威國內的很多中學都已經開設了中文課程,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學習。我認為,年輕人學習漢語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還應該看到的是,年輕人學習漢語過程中,還可以帶動他們的家人和朋友,增加周圍的人對于漢語的興趣。
“孔子學院不是威脅”
杜博妮:每個國家經濟的強盛都會帶來文化的對外傳播。藝術、學術、文化的傳播是好事情,這是很正常的,并不是什么“文化擴張”或“文化威脅”。當然,有些人可能會對新生事物有排斥感,但是文化本身沒有威脅性,相反它是文明的體現。
我還想重申,西方人關注中國目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經濟不可忽視的全球影響力,但是我希望,中國的社會狀況和豐富文化能夠更加為人所知。所以孔子學院應該重視向外國人教授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人的價值觀以及禮儀等,中國的古文也很有魅力。
孫藝風(國際翻譯與跨文化研究協會副主席、香港嶺南大學教授):由于受到意識形態偏見、東西方文化差異等因素的影響,西方人對中國文化了解還是很欠缺的。所以,中國在國外建立孔子學院,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很有必要,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需要。而且我們的“文化輸出”是平和的,并沒有強加于任何人。
“中國當代文學還需努力”
柯本迪:我對于當代中國文學確實知之甚少,我的認識主要還是關于中國古代文學的。在挪威,有關中國的挪威語出版物少之又少,關于當代文學的翻譯作品就更少了。
翻譯水平不高確實是阻礙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我一直認為,糟糕的翻譯會把美麗的作品完全毀掉,對文學作品尤其如此。當然,中國文學要真正為人所接受,最重要的還是要首先提高本國文學創作的水平。
杜博妮:我也不認為翻譯障礙是根本原因,作品本身更重要。一個國家的文學水平(比如是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與該國的國際地位、影響力并沒有直接關系。
“于丹現象影響積極”
孫藝風:“于丹現象”的積極影響還是很大的,畢竟帶動了大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求知欲,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迎合大眾口味只是短期的。簡化的東西很可能是不全面的、流于表面的。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怎樣在較長時期內保持民眾鉆研傳統的動力。(記者 魏玉棟 孫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