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到假冒偽劣商品,得不到應有的售后服務,受到虛假廣告的誤導……隨著相關法規的不斷健全和人們法律意識的逐漸提高,這些遭遇基本上都已經不再跟“投訴無門”、“索賠無果”等情狀產生關聯了。不過,要是在銀行那里受了委屈,消費者能討回公道嗎?
近日,不少讀者給晨報打來電話反映消費過程中產生的疑惑
和遇到的糾紛,其中關于銀行服務方面的質詢占了相當一部分的比重。而在平時,我們的熱線電話似乎難得接到金融消費領域的投訴。由此,也許可以這樣理解:在一貫“強勢”的銀行面前,消費者即使對其服務心存不滿,也往往會選擇忍氣吞聲,惟有在“3·15”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方才“敢于”暢所欲言。作為服務行業的銀行竟然與消費者保持著這么一種奇怪的、看似顛倒的關系,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跨行查詢收費的例子就能夠充分而準確地展現銀行與消費者之間對立但不對等的態勢。對于這一典型的利用行業壟斷地位施行的“霸王收費”,去年6月,全國人大代表黃細花和陳雪英在全國四大銀行跨行收費正式啟動的第二天,即向全國人大提交了《關于跨行查詢收費需聽證的緊急建議》。近日兩會期間,鑒于銀監會采取的回避、拖延、搪塞等態度以及跨行收費“照常進行”的現狀,黃細花在眾多代表聯名支持下起草《關于停止跨行查詢收費的再建議》,再次強烈要求盡快叫??缧胁樵兪召M行為。但截止到今天,我們依然未能聽到有關方面帶有實質性意義的回復。
銀行服務的弊端還遠不止跨行收費這一項,像網上銀行的安全隱患、銀行卡重復收費、客戶提款遭遇假鈔、信用卡被盜刷等一系列問題,一段時間以來也都一直困擾著消費者。還有比如經常在繁忙時段關閉部分窗口、雙休日不提供服務以及個別銀行無故改自動叫號系統為站立排隊等行為,都明顯暴露了銀行業服務意識的欠缺。而長期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對此要么不敢說,要么懶得說,久而久之,銀行以自我為中心的運作觀念愈發牢固,消費者的利益也愈發得不到保障。
然而,這種局面注定不會持續太久了———在民生得到空前關注、民意得到充分表達、民本得到切實保障、民利得到積極維護的今天,已不再有任何一片空間可供某些壟斷行業肆意悠游、自得其樂,已不再有任何一面盾牌可用來阻擋百姓為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刺出的正義之矛。如果銀行業因其相對的專業性以及所提供產品的特殊性而試圖在和消費者“博弈”的過程中繼續打它那狡猾的“擦邊球”,那么我們有理由相信,輸家終究會是它自己。因為整個社會的維權意識和維權機制都已漸趨成熟,并將滲透至消費維權領域每一個最細微的角落。(許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