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全球金融劃時代的一年,標志著金融對經濟的影響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2005年以前大公司CEO要比投資銀行家賺更多的錢,金融精英和實業精英在收入上的差別是一到兩個數量級的。但是在2005年,有四個投資銀行家和基金經理的年收入達到10億美元,從側面說明金融對經濟的影響在此形成了一個分水嶺。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球流動性今非昔比。流動性是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之間的匹配問題。微觀的流動性指的是資產的變現能力,但對宏觀流動性不適用。
以前說的流動性主要來自于發達國家,但現在新興市場國家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事實上,新興市場國家已經變成了資本輸出國,這是現有的經濟學模型所不能解釋的。按照比較優勢理論,發展中國家應該輸入資本。從2002年開始,新興市場國家的儲備增長很快,新增外匯儲備占GDP的比例已經高達5%。在2006年第四季度,僅中國內地、中國臺灣省、印度、韓國、泰國五個經濟體就新增了1100億美元外匯儲備,其中中國內地新增外匯儲備780億美元。
新興市場國家變成資本輸出國,引起了全世界宏觀經濟政策發生深刻變化。中國逐漸推進資本賬戶的開放,比如從2007年2月1日起居民可以購買五萬美元的外匯。新興市場國家變成資本輸出國是過去二十年全球化帶來的結構性的變化,是以前沒有經歷過的。
資產縮水風險
新興市場國家資本輸出的主要途徑是中央銀行。這些資本輸出的特點是數量很大但對沖不足。過去大家覺得新興市場國家外匯儲備不足,因此一旦有風吹草動,就可能會發生金融危機。但是亞洲金融危機、俄羅斯危機、土耳其金融危機、阿根廷金融危機使得這些國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些國家外匯儲備迅速增加,成了資本輸出國,但也面臨另一種風險。
新興市場國家原來的風險存在于負債方,一旦發生流動性沖擊,負債方會變得很大,導致貨幣危機和銀行危機。而現在這些國家面臨著新的危機,即風險從負債方轉移到了資產方。外匯儲備基本上只投資于固定收益產品,這與私人投資是不同的。如果美元利率調整或美元下跌,新興市場國家沒有對沖的外匯儲備,可能面臨大量的損失。由于有些新興市場國家基本面不是那么好,將來可能會出現隱患。
由資產縮水帶來的危機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由于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都在輸出資本,而可以投資的項目卻不多,導致了固定收益產品供給相對不足。例如由于中國對美國債券的投資,導致美國的收益率至少降低了25個基點,資本變得越來越不值錢。
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接近1.1萬億美元,占GDP超過40%。假設其中60%投資于美元。如果美元貶值10%,資產損失占中國GDP的2.4%。美元貶值10%的可能性是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