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險制度在中國正漸行漸近。
中國銀行業所處環境翻天覆地的變化,讓越來越多的人明白:加強對銀行業的監管和提高銀行業的競爭力的另一面,是銀行存款再不能被看成是絕對安全的資產運作方式了。
這是中國金融業發展和開放的必然結果。首先,根據加入WTO的承諾,中國金融業進入一個全面開放的階段。長期受到保護的中國銀行業必須學會在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中生存和成長,如果不及時引入存款保險制度,中國銀行業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將會受到極大制約。比如,銀行業因為沒有充分的保險機制,儲戶就沒有動力去支持銀行業開拓收益較高風險也相對較大的中間業務,這將導致中國銀行業在競爭中失去市場的親和力而面臨癱瘓的系統風險。其次,資本市場的崛起將撼動銀行壟斷金融資源的地位,一旦資本市場的良性發展導致“脫媒”,有效率的銀行業會被儲戶的流失而“擠兌”掉,正常的企業生產就會受到損害,如果還是按照以前政府買單的做法,那么財政負擔會大大增加,政府就會設法通過宏觀調控的手段抑制資本市場的發展來保全銀行業的穩定。要是銀行業和資本市場就是一種互為替代的工具,那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將是十分有害的。
更主要的是,如果沒有規范的存款保險制度,同等國民待遇會增加外資銀行的道德風險行為。比如,一旦進入中國市場的申請審批通過,外資銀行也會和中國銀行過去的經營方式一樣,只管自己的項目收益,不管項目的風險,最終只是增加了競爭激烈程度,而恰恰降低了項目投資的質量,系統風險因為開放也會進一步增加。從這個意義上講,及時推出存款保險制度,可以使央行貨幣政策不受到銀行經營好壞的干擾。
當然,和任何事物的發展一樣,存款保險制度也要辯證地去看待。它的啟動,有可能使儲戶對銀行經營優劣的關心程度下降,或者銀行因為額外保費的投入會更有沖動去搶高收益的項目而降低對資金運行狀況的管理,如果這種現象很普遍的話,則存款保險制度非但不能提高銀行體系的穩定性,反而會增加銀行項目違約的風險,甚至還會將保險機構也拖進危機的泥潭。所以,在導入存款保險制度的同時,更應該加強銀行業的監管。
因為存款保險制度適用所有的銀行機構,所以存款保險機構如何針對銀行的經營質量來設定合理的保費就十分關鍵了。可惜,銀行業的項目信息和管理能力往往只有銀行自己清楚,尤其當存款保款機構剛剛開始運行時,缺乏經驗,很有可能由于信息不對稱而使保險機構保費設定不合理,那么,一旦銀行發生問題,就有可能使保險機構無法正常運行,最終也正是因為保險機制不充分,銀行業的穩定還是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請設想,如果存款保險制度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保險,那么,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儲戶就有可能蜂擁而至緊急提款,以盡量避免進入保險程序。那銀行不就會因為一個小道消息而毀于一旦了嗎?所以,配合存款保險制度,還必須要合理地啟動央行這一最后貸款人的角色。一旦出現上述個別問題而影響到整個銀行體系的穩定,央行就必須注資,以保證銀行體系的穩定和儲戶對銀行業整體的信心。同時,要大力發展好資本市場,不要讓老百姓的資金過于集中在銀行體系,從而減少上述擠兌的風險和保險的壓力。
無論如何,在中國金融業的改革和開放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的時候,推出存款保險制度應該是利大于弊。但就目前而言,估計操作層面上還有一些問題。比如,是采取強制性保險機制還是自愿性保險機制?如果是自愿性,可能大銀行就沒有動力加入,因為“大而不倒”的自信在銀行業界,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普遍存在。如果是強制性,那么儲戶的風險意識會淡薄,從而增加保險機構的壓力。
筆者推測,以中國金融業眼下的格局,很有可能采取強制性保險機制。無它,就因為這有利于中小銀行的健康發展,也有利于減少大銀行的道德風險。
至于保險的程度,倒真是非常棘手。國外成熟市場的做法要么是保90%,要么是保人均GDP的兩倍。至于前者,中國老百姓的金融資源目前都集中在銀行,而這么大的保險范圍超出了保險機構所能夠承受的限度。所以,事實上還是央行在起最后保險人的作用,這在開放環境中是十分不利的。至于后者,中國老百姓的人均收入還很低,兩倍的額度明顯不足。怎么辦呢?或許試著將保險范圍從100%開始逐步下調,可避免引起市場的不安心理?(孫立堅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金融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