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與白俄羅斯“沒完沒了”的石油和天然氣爭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廣大石油消費國提升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事實上,為了盡量減少對外國能源的依賴,規避地緣政治等各種突發事件對本國能源供應乃至整體經濟的沖擊,全球各國都在通過各種途徑提升各自的能源安全,譬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拓寬能源進口渠道、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等等。不過,有關專家指出,從長遠的戰略角度考慮,加強開發石油、煤炭以及天然氣之外的替代能源,才是解決能源安全的根本所在。
能源有兩不可抗因素
撇開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本身就會有用完的一天不說,單就現在而言,這些能源的供應也要受到很多“不可抗力”影響。按照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沈驥如的說法,這些不可抗因素主要是兩大類:天災和人禍。
天災,最近的典型例子可算是2005年美國的“卡特里娜”颶風。這一被稱為“有史以來美國最大災害”的颶風橫掃了美國的石油重地墨西哥灣,使得這個占美國石油總產量四分之一的產油區一度陷入癱瘓。不僅影響了美國國內能源供應,而且還刺激國際油價屢創歷史新高,給全球社會、經濟帶來了重大影響。
而提到人禍,戰爭對國際能源體系帶來的影響自然不言而喻。即便是發生在俄羅斯與白俄羅斯兩國之間的“斗氣”和“斗油”事件,也一度牽動了歐洲大陸的神經。與去年的俄烏天然氣之爭時的情形一樣,今年1月的俄白能源爭端,讓俄羅斯石油最大買家之一的歐盟再度成為“無辜”受害者。
提升能效首先應節能
要規避天災人禍引發的能源供應風險,各國都“各顯神通”,但總的來說,無非是兩方面:開源和節流。專家指出,對于那些國內資源匱乏、經濟實力有限的國家來說,主動節能對提升能源安全尤其重要。
全球能源消耗最大的是美國,美國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耗在汽車上,汽車節油成為整個節能領域非常關鍵的一環。為此,布什政府十年來首次對汽車節能技術設置硬性指標,規定2007年產汽車的燃效必須從每加侖行車20.7英里提高到22.2英里。美國還擬對2008年至2011年產的卡車和運動型多功能車實施類似的硬性指標。對于節能汽車,美國政府則予以每輛車最高免稅3400美元的鼓勵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