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8日電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力在今天出版的《人民日報》上撰文稱,出生性別比失調的深層原因是父系繼承和女兒外嫁的隱性制度,根本原因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直接原因是B超的普及。
文章稱,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較正常,但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持續偏高,逐漸偏離103—107正常值,違背了生理規律和自然平衡法則,給未來人口發展和經濟社會穩定帶來隱患,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文章說,中國1981年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8.47,1990年“四普”為111.3,2000年“五普”為116.9,2005年1%抽樣調查為118.58,個別省份甚至超過130,迄今沒有逆轉跡象。
文章指出,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不僅持續時間長,而且涉及范圍廣,不僅中部地區,而且東部、西部地區也偏高;不僅農業人口,而且非農業人口也偏高;尤其是,不僅二孩、多孩偏高,一孩也開始偏離正常水平。出生性別比長期失衡必然影響總人口性別比,2005年開始男性多于女性,按目前增長速度,2020年20—45歲男性比女性多3000萬人左右,將帶來極大的社會問題。
文章分析稱,出生性別比失調的深層原因是父系繼承和女兒外嫁的隱性制度,根本原因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直接原因是B超的普及。出生性別比失調將導致婚姻市場的擠壓,農村和貧困地區成為重災區,處于社會底層的低收入人群成為最終受害者。出生性別比偏高將使現代社會婚姻關系和婚姻制度趨于弱化和無序,引發由性罪錯導致的犯罪、拐賣婦女和性交易等社會危機,直接影響到人民生活質量、婦女社會地位、家庭幸福、公眾安全、社會和諧穩定。
文章認為,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趨勢,必須運用法律、經濟等手段,建立健全黨政負責、部門配合、群眾參與的標本兼治措施。一是強化輿論宣傳,加快樹立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樣的文明婚育觀念;
二是促進性別比平衡的法律法規立法,嚴禁利用B超等醫學手段進行非醫學性別鑒定,加大執法和懲罰力度;
三是建立社會保障及利益導向制度,逐漸減少家庭對子女的依賴程度;給予農村計劃生育女兒戶獎勵和補償,鼓勵男到女家落戶,從根本上解決男性偏好問題;
四是完善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利的政策,提高婦女社會、經濟地位,依法保護婦女的宅基地、房屋等繼承和土地承包等權益,依法追究溺棄女嬰行為的刑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