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城鄉早和諧
前幾天,一位朋友托我給她大學畢業的女兒找對象,條件之一便是不能找家在農村的。我想對她說,出身農村的優秀小伙兒可不少,還想對她說現在農民也富裕了,沒有那么重的負擔了……但張了張口,我還是一句話也沒有說。因為,她們的選擇自有其道理。
城鄉之間的差距每個人都看在眼里。這種差距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習慣上的、觀念上的,而這種不和諧勢必會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最親密的人。而這一切差距的根源,都在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正因為如此,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縮小城鄉差別,要實現城鄉共同發展。
《經濟參考報》今日刊登了山東、上海、江蘇三省在縮小城鄉差距方面所做的探索,應該說這三個經濟較發達的省市,并不能代表全國的情況,但他們的做法,或許能給我們以啟發。
當然,歷史的欠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但不管怎樣,我們在向著促進城鄉和諧的正確方向發展;更重要的是,我們仍需付出艱苦不懈的努力。
山東:反哺農村力度空前 城鄉差距仍在拉大
山東作為一個農業大省,近幾年在財政投入上積極向農村傾斜,許多地區反哺農村的力度前所未有,農村面貌得到明顯改善。然而,目前城鄉發展差距拉大的勢頭仍未扭轉,成為新農村建設面臨的一個突出難題。
東營市是山東省的一個新興城市,在過去的五年,東營市投向“三農”的錢達到了65億元,其中財政資金就占到32億元。東營市財政局的資料顯示,2005年全市財政支農資金達到五億元,占財政收入的三成多,是2000年財政支農資金的30多倍。
東營市在財政支農上提出了“三個傾斜”“四個優先”,即從領導力量上、工作隊伍上、經費投入上向“三農”傾斜,安排財政預算優先考慮“三農”投入需要,規劃實施重點項目和工程優先考慮農業和農村,興辦社會事業優先考慮農村群眾要求,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優先考慮困難群眾。
曾任東營市市委書記的石軍提出過一個口號在全省頗有影響:“用老板的錢干發展的大事、用財政的錢辦百姓的難事”。東營是上世紀80年代在荒堿地上興起的城市,經濟建設、城市建設都需要大量資金。為了協調與財政支農的矛盾,東營市在城市建設等方面的資金主要通過招商引資、市場運作等手段解決,擠出大量財政資金投向“三農”。市里一座總投資約2.8億元的黃河大橋,政府只投了20萬元的前期規劃費,然后采用BOT(建設、經營、移交)模式順利建成通車。
盡管在反哺農村上東營市很舍得花錢,但絕不盲目投資。市里在財政支農上有個總的原則:“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花錦上添花的錢?!本唧w的投資重點有三方面:“事關農村長遠發展的大事、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難事、群眾最急需最期盼的實事。”
東營市鹽堿地多,群眾飲水條件較差,很多偏遠村莊的群眾與牛羊同喝一塘渾水。墾利縣墾利鎮南十字井村1997年春天黃河斷流后,村里的一個小水庫牛喝羊喝人也喝,總共支撐了一個月,老百姓將黃泥湯子盛到水缸里沉淀后飲用,刷碗水總是澄清后“循環使用”,最后黃泥湯子也沒了,全村只有村外一個地方能挖出甜水,老百姓打了一口土井,水來得非常緩慢,每天只出10擔到20擔水,老百姓排隊挑水,晚上天冷甚至帶上柴草烤著火等水。東營市把解決農民飲水問題作為財政支農的首要大事之一,近四年投入約兩億元資金進行供水改造,今年初將實現由鄉鎮統一供水,絕大部分農民都可以與城里人一樣喝上符合國家標準的自來水。
東營市財政支農的做法是山東各地反哺農村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山東堅持省市財力向基層、向農村傾斜下移,五年來,省財政對下安排各類轉移支付資金246億多元,比“九五”時期增加230多億元,年均增長超過68%。山東省還實施了“五獎一補”政策,籌集資金16億元,市級配套近四億元,對51個財政困難縣和81個產糧大縣給予重點扶持。
盡管財政支農、反哺農村的力度加大了,但城鄉差距拉大的勢頭還是未能扭轉。據山東省統計局調查,近年來山東省城鎮居民收入增幅仍明顯高于農民收入增幅。2005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一萬元,比2004年增加1300多元,增長13.8%,提高1.4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則不到4000元,僅比2004年增加423元,增長12.1%,提高0.8個百分點。農業專家分析,農民收入自己與自己相比近年增長較快,但與城市居民比起來,步伐卻慢多了,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
山東農業顧問團農經分團副團長劉同理分析說,城鄉收入差距不僅體現為貨幣形式,還體現在實物形式上,更多的差距在教育、衛生等資源的城鄉分布不均?!巴瑯踊钤邳S河邊,對治理黃河,城里人可以不管,農民卻要出錢出工,因為農業需要引黃灌溉?!睂Τ青l之間的不平等,劉同理概括為“三同三不同”:“同工不同酬”,農民工比城市職工每月工資少800元;“同命不同價”,同一輛車遇難,城里人與鄉下人賠償標準不同;“同考不同分”,高考分數線欠發達地區遠高于發達地區。
山東省政協常委陳希玉認為,城鄉差距首先在收入差距,全國統計顯示為3∶1左右,如果加上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養老等,城鄉差距不是3∶1,而是5∶1甚至6∶1?!俺青l差距最突出的地方就是新農村建設的重點”,重點是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產品投入,如果城鄉固定資產投資差距一直維持在9∶1,新農村的目標便會“遙遙無期”。
山東省社科院農經所所長秦慶武發出了這樣的疑問:一些地方政府的財力還很不寬裕,怎樣反哺農業、支持農村、建設公共產品?特別是山東西部一些地方還是吃飯財政,單靠轉移支付是否滿足得了吃飯與建設的需要?盡管近年來山東省農民收入有了較大幅度提高,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不僅沒有根本扭轉,而且仍呈擴大趨勢。這就難免造成農村社會關系緊張,影響農村的和諧穩定。同時,農村環境污染也有加重的趨勢,污水排放、白色污染、生活垃圾等給農村生態環境帶來較大損害,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很大挑戰。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縮小城鄉差距和收入差距,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建設農村和諧社會,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董振國 王汝堂)
上海:城市反哺農村要對準“胃口”
雖然上海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國最高的,郊區實現的增加值占全市近一半,但上海城鄉之間依然存在著不平衡,需要城鄉互動,實施體制與機制的創新,為農村發展提供足夠的動力。相關專家表示,城市“反哺”農村應該對準“胃口”,解決農民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 據資料顯示,上海郊區實現的增加值已占到全市的近一半,2005年工業總產值更是占到全市的85%。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目前全市已有110萬人參加了小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農民參保人數超過百萬。合作醫療的參與率達到99%以上。
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城鄉之間依然存在著不平衡。城鄉收入差距呈現拉大的趨勢,2005年上海城鄉收入相對差距為2.24比1,絕對差距達到人均一萬多元。全市五萬多個自然村落中,約有三成的道路仍然是砂石路或泥路,一半的行政村沒有公交過境。郊區各區域之間發展也不平衡,經濟實力強的村占三成,主要分布在近郊;收支基本平衡的村占一半,主要分布在近郊和中郊;收不抵支的村占二成,主要分布在遠郊。
上海正在建立和完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加大公共財政對郊區建設投入的力度,整合支農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調整區域社會事業資源配置,加大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向郊區縣傾斜力度。用于鄉鎮以下的市政、交通、水利、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的城鄉比增至1比1。
相關專家認為,現在的關鍵是不斷加大的投資力度如何投才能對上農村和農民的“胃口”。要切實改變用“城里人”的想法來規劃農村發展的思維定勢,深入農村實際,虛心向農村干部和農民請教,因地制宜,切忌照搬照抄城鎮建設的模式。上海市規劃部門有關人士說,在郊區村鎮的建設中,應該嚴格控制大馬路、大廣場的建設,要以自然、生態為基調,保持農村自然風貌,疏浚河道水系,多種經濟林木,減少人工造景,不搞大面積的草皮和硬地。要切實提高農村的服務功能,應加快建設鎮級的為農綜合服務中心、衛生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村里的醫療室、老年活動室、便民店和健身點等設施,并配足服務力量。
農民最關心的是就業、收入、子女教育、生老病死等切身問題。上海正在發展農村和農業職業技術教育,擴大“訂單”培訓規模,對農村勞力實施與城鎮勞力相同的就業服務和就業優惠政策,建立農村“職業培訓個人賬戶”,延長農業產業鏈,開發旅游農業、加工農業,拓展涉農就業崗位,增加農民收入。
上海還在推動中心城區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向郊區轉移,實行校校對口支援,建立城區優秀教師、醫療技術人員到郊區農村任教、任職的交流制度與結對幫扶長效機制。此外,農村公共衛生體系也將逐步完善,推進不同級別醫院醫療資源的縱向整合,提高鄉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水平,使常見病、多發病在區域內得以診治,并且定向培訓本土化的鄉村全科醫生,改善鄉村醫生待遇。(記者:李榮)
江蘇:城鄉統籌縮小城鄉差距
統計數字顯示,2006年1至9月份,江蘇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646元,同比增長14.1%;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4690元,同比增長14.2%。后者雖然只比前者多0.1個百分點,卻是江蘇首次出現農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有關專家認為,這表明農民收入差距在城鄉統籌中開始縮小。
多年來,由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與鄉村距離拉近,而城鄉差距卻日益擴大,農業越來越成為弱質產業,農村越來越成為落后地區,農民越來越成為困難群體,城鄉二元結構成為城鄉差距擴大和影響農民增收的制度性缺陷。
在這一背景下,農民的富裕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盡相稱一直是江蘇省的一大難題。改革開放以來,江蘇GDP連續1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經濟總量一直位居全國前列。但城鄉差距仍是江蘇實現小康的一塊“心病”。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美元的指標,意味著江蘇要在2002年的基礎上翻一番。
專家認為,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完全有可能做到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實現城鄉和諧發展。因此,以無錫市為代表的江蘇省各地開始進行了以“三集中”為代表的積極探索。在具體操作上,江蘇的思路是:跳出農民富農民,跳出農業搞農業,跳出農村建農村。讓所有行政村都通上柏油路,所有農家都喝上干凈水,所有草危房在省內絕跡,所有農民都享受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針對農業效益低的問題,實施農業向規模集中,探索培育農村先進生產力的新途徑。無錫市以農業規模化、基地化、產業化為主線,凸顯外向、高效、生態、觀光等現代農業的特色,積極引進各類資本參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農業集中效果開始顯現。針對“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粗放經營、資源利用低的狀況,各地加快推進鄉鎮工業向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集中,推動農村產業集聚,促進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轉變。針對農民居住分散、生活方式落后的狀況,全省各地探索農民向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集中,推動農村人口集中,促進農民向市民的轉變。
如今,在蘇南鄉村的公路兩旁,一幢幢現代化的農民公寓大樓正拔地而起。走進農民社區,走進農民家里,你會深深感到,蘇南許多地方,無論是收入分配,居住條件還是社會保障,農民和城鎮居民的差異已經越來越小。
在江陰市新橋花園,記者走進32幢201室陶顯傳家。150平方米的大套間,門邊掛著可視電話,還有熱水器、煤氣灶等用品。現在老陶每月300元,老伴每月有120元補貼。兒子在信用社開車,工資每月1000多元。原來的幾畝地,村里統一租給外地人種,去年按人口每人補貼300元……
為了農民增收,在各級政府的推動下,江蘇省長江以北500萬農民大轉移工程正式啟動,百萬農民大培訓工程也同時啟動。目前,全省農村勞務輸出培訓專項資金已從2002年的1000萬元,逐年提高到2005年的5000萬元。全省共培訓農村勞動力368萬人次,輸出農村勞動力接受培訓的比例達到37%。截至目前,全省共轉移農村勞動力1546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58%。打工收入對江蘇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達到20%。近三年來,江蘇一直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城鄉收入差距控制在2.5:1以內。2006年以來,江蘇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33∶1。昆山千燈鎮大唐村59歲的王關根開了個加工五金的小廠,兒子跑供銷,媳婦在廠里上班,全家一年總收入八萬元。加上村里富民合作社的入股分紅,年底能分紅3500元。像他這樣的富裕農民在江蘇越來越多。
百姓“腰包”鼓了,用于改善生活的“票子”自然而然花得也多了:以前最高的花費是幾千元的家電,現在花幾十萬買房子、買汽車。2005年,全省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人均8621元,農民生活消費性支出3567元,全省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7625元,對全省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增強。
對于農民關注的可持續增收,以及看病、養老和環境等問題,江蘇還開始推進農民創業保障、社會保障和生態保障“三大保障”建設,形成富民安民的新支撐。
針對農民創業體制障礙大、就業技能低、增收致富難等問題,江蘇無錫市等地率先大力完善創業保障體系,以創業促就業,以就業促進增收。取消了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用工制度、稅收制度,健全創業政策,重點落實保障農民創業的六大優惠政策,僅2006年全市就培訓農村勞動力五萬人,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四萬人。
在解決農民的養老保險方面,老年農民參保后,個人不再繳費,可直接按當地確定的水平按月領取養老金。江陰市青陽鎮四河村農民姚玉珍過去一直羨慕城里人退休后能領退休金,2005年10月24日,她走進社保局,半個小時就辦好了就業登記、參保審核、建檔代管、證卡發放等所有社保手續,從此,姚玉珍每月可以領取500元退休金。
在農村醫療保障方面,全省不斷深化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改革,財政資助農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標準達到每人每年30元以上。無錫市錫山區東亭鎮春雷村農民陳志聯,因患白血病花費了巨額醫療費,由于參加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2005年10月,他一次就從醫療保險部門領取了九萬多元的大病醫療補償款。
與此同時,各地還大力開展農村道路、水利、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一個碧水藍天而又富裕文明的新農村正在江蘇大地上出現。(記者:孫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