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發表,表明中國政府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積極態度。參與起草工作的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本公接受本報專訪時分析:從1990年到2032年,是我國人口年齡結構最佳的“黃金”時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人口負擔最輕的戰略機遇期,從現在算起,還剩下25年。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進入“拐點”
記者:發布這個白皮書的背景和意義是什么?為什么選擇在今年發布?
李本公: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以白皮書的形式發布關于老齡事業的發展狀況。白皮書發表的背景和時機,可以從國際國內兩方面來認識:
從國際方面看,人口老齡化已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趨勢和重大挑戰,中國參與了2002年《馬德里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聯合國已決定對該計劃5年來的執行情況進行全球范圍的評估。從國內方面看,中國是世界上擁有老年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今年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頒布實施10周年,也是《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在促進老齡事業發展方面作出了積極努力,逐步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老齡事業發展道路。
可以說,當前,是中國老齡事業的一個“拐點”,白皮書就是在這樣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總結過去,前瞻未來,進一步增進國內和國際社會對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狀況的了解,表明中國政府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積極態度。
記者:我國正在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老齡事業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發揮著什么作用?
李本公:發展老齡事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必然要求。
目前,中國的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已超過1/10,今后還將進一步增長到1/3。發展老齡事業,辦好老年人的事情是促進家庭和諧、代際和諧的基礎,直接關系到和諧社會的建設。
發展老齡事業,也是加強社會事業發展和建設和諧文化的必然要求。比如,從“公平正義”上看,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老齡法規政策體系,建立和完善老年社會保障制度。而維護社會的“安定有序”,必然要做好老年人的管理與服務,打擊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一個“充滿活力”的老齡社會也離不開廣大老年人的積極參與。
“中國模式”要社會化和市場化結合
記者:白皮書中有“適合中國國情的老齡事業發展模式”的提法,其具體內涵是什么?
李本公:對于推動老齡事業的發展,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基本思路。這就是,確立一個方針,堅持四項原則,最終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目標。
確立一個方針,就是堅持“黨政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老齡工作方針。政府制定規劃、出臺政策、投入資金、培育市場、營造環境、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動員和發揮企事業單位、中介組織、家庭、包括老年人自身等各方面的作用,形成社會化和市場化機制相結合的老齡事業發展機制。
堅持四項原則,一是堅持把老齡事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統籌兼顧,協調發展。二是堅持以人為本,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三是堅持用法制和道德的力量營造發展老齡事業的社會環境。四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
記者:針對我國面臨的一些特殊問題,比如農村的“留守老人”,城市的“空巢老人”等,我國的老齡事業發展模式是否考慮到這些特殊的情況?
李本公:對于“留守老人”,不少地方已采取了相應措施。比如,把敬老院的服務對象擴大到社會老人、發揮老年人協會等的作用,對這些家庭老年人的生活和生產給予幫助,提倡鄰里互助等等。我們也將進行專項調查,在此基礎上,探索相應的對策措施。
“空巢老人”對社會服務的需求很大。中國在積極探索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為老社會服務體系,加快城市社區建設和為老服務業發展。國家加快養老機構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在城鎮建立社會福利院,發展老年公寓、養老院和老年護理院,在農村加強敬老院建設。還需要鼓勵和調動社會力量,采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推動養老機構發展。“十一五”期間,我們還會加快社會為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步伐。
25年“黃金期”是我們的戰略機遇
記者:白皮書中說,中國已經開始進入老齡化階段。中國人口老齡化有哪些特點?
李本公: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簡單講就是:規模大,2005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44億;速度快,從1982年的5%迅速增長到1999年的10%,只用了18年;地區不平衡,呈由東向西的梯次特征,最早進入人口老年型的上海(1979年)和最遲的寧夏(2012年)相差33年;城鄉倒置,農村的老齡化水平高于城鎮1.24個百分點;“未富先老”,中國目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剛超過1000美元,而發達國家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在5000到1萬美元以上。
記者:可以說,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正常與必然的趨勢,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認識人口結構的老齡化?
李本公:人口老齡化使得養老保障負擔日益沉重、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高速增長、為老社會服務的需求迅速膨脹等,我們制定相關政策時,應充分考慮到這一基本國情。
實際上,從現在開始,我國有25年的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準備期,也稱“人口黃金時期”。這是指各國在人口轉變的過程中,總有一段時期少年兒童人口數量和比重減少,老年人口數量和比重增加,總撫養負擔從負擔少年兒童為主向負擔老年人口為主轉變,這個時期的前后形成了一個總撫養負擔最小的時期,被稱為“人口黃金時期”。
據估算,從1990年到2032年是我國人口年齡結構最佳的“黃金”時期,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人口負擔最輕的戰略機遇期,從現在起,還剩下25年。
記者:在這25年中,我們應該做些什么來更好地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
李本公:25年準備期,并不是說25年以后老齡問題才開始變得嚴重。我們講“未雨綢繆”,現在的情況是人口老齡化的“雨”已經來了,老年人的養老、醫療、照料等壓力已經顯現出來。2030年以后老齡化更將形成“洪水”之勢,形勢更加嚴峻,解決老齡問題的壓力更加巨大。如果不抓緊目前的有利時機做好各項應對準備,到時無論“搶險”還是“抗洪”,都為時已晚。(張鐵 潘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