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已久的圓明園復建工程及其200億元投資,像是真的落了地……
據報道,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和橫店浙江華夏文化發展基金會日前在浙江橫店簽署協議,共同設立中國圓明園文物保護專項基金。基金計劃向海內外公募200億元人民幣,用于在橫店1∶1重建一座圓明園。報道說,這一專項基金的設立,被認為是圓明園復建工程正式啟動的標志。
這一消息證實了早前橫店負責人的說法,“籌資主要靠社會捐助,輔以專項投資,必要時還可以吸收外界投資。”
本來,一個民營企業要投資什么,成與不成,有沒有效益,旁人沒必要過度關注。只要所投資項目的建設,占用土地手續合法,不損害公眾利益,不“打文物保護旗號行商業經營之實”,項目資金來源合法,即使想投資建設個新阿房宮也行。但是,圓明園復建項目恰恰與上述幾條有發生沖突的嫌疑。
前幾項,輿論多有熱議。關于圓明園復建資金來源,卻少見追問。事實上,圓明園復建的200億元資金懸疑頗多,使圓明園重建,不但成為一個公共文化事件,同時還是一個公共經濟事件。
懸疑之一:圓明園復建項目是文物保護項目還是商業項目,眼下尚未有定論,怎能用圓明園文物保護專項基金名義,向海內外募集復建資金?若該項目屬商業項目,其資金籌措渠道與項目運作方式顯然違反了《基金會管理條例》。
懸疑之二:倘若圓明園復建項目經過專家認定,并被社會公眾認可為文物保護項目,允許以成立基金會的方式募集建設資金,那么,橫店集團就不能算是該項目的投資方,甚至連管理權限都沒有,充其量,只能是被委托的建設者。既如此,橫店集團在該項目上究竟算是什么角色?其投入的6000余畝土地成本將如何計算?
懸疑之三:既是文物保護項目,又是以文保專項基金投入,該項目就是不折不扣的公益項目,其盈利理當回歸文保專項基金。但以目前橫店社團經濟聯合會與橫店浙江華夏文化發展基金會的“左口袋”與“右口袋”的關系,如何保證該公益項目的獨立性?由誰來監控該項目的實施?
圓明園復建項目的經濟懸疑背后,隱藏的是民間資本如何更進一步介入文物保護領域的難題。
近年來,很多民營企業投身文物保護事業,在我們的文物保護資金捉襟見肘的現狀下,這是中國文物保護事業的進步。問題是,當越來越多民營資本試圖以投資者的姿態進入文物保護領域,將文物保護作為一個商業項目來經營時,我們的文物保護部門、文物保護監管法則又該如何應對?
見過不少引入民間資本的古村、古鎮,在強烈的市場經營意識之下,如何從一個有生命力的建筑文物,變身為千篇一律的旅游商業街;也見過,一些尋常街巷,如何在嗅覺靈敏的民間資本手中,變幻為有著深厚家世的假古董。為什么民間資本之于文物保護,總給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印象?這似乎因為,我們尚缺乏一套完善的制度來引導并制約民間資本投身文物保護。
對于文物保護,如何讓民間資本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釜底抽薪,這恐怕是回答圓明園復建項目經濟懸疑的社會意義所在。(郝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