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慶節后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衛生部新聞部門的人士預計,會有記者問到關于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模式的問題。
每個月10日是衛生部例行新聞發布會時間。果然,一位記者在會上提到了“模式”問題。
衛生部新聞發言人解釋后說,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是中國模式。
隨著衛生部新聞發言人對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厘清,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思路變得更加清晰:我國農村普遍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城市推廣社區衛生服務,這兩種方式并舉的含義,是對中國老百姓提供基本醫療保障。
由于擁有13億人口,且這些人口分別居住在醫療條件目前差異較大的城市和農村,使得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要探索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醫療衛生體制,絕不可能簡單照搬其他只有幾千萬人口的歐洲國家或經濟發達的美國模式。
按照衛生部部長高強給出的時間表,到2010年,中國農村將普遍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約7億人。為此,國家每年將補助資金達300億元,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
目前我國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口3.96億,占全國農業人口的44.7%,已接近農村人口一半。
過去曾存在于廣大農村的合作醫療制度,起于20世紀50年代,20世紀70年代起在全國覆蓋,覆蓋面達90%左右。舊的合作醫療制度名義上是政府扶持,但沒有明確規定政府財政投入數量,因此后來名存實亡。而“新”與“舊”的最大區別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中央和地方財政同時予以資金支持,背后有政府撐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自然是資金充裕、人氣高漲。
衛生事業發展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優質資源過度向大醫院集中,城市大中型醫院集中了大量的高新醫療設備和優秀醫護人才,基層衛生資源則嚴重不足。目前,全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僅占城鎮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的8.9%,衛生技術人員數占2.7%。
因此,大中型醫院吸引了大量常見病、多發病患者,門診治療人滿為患,而方便且成本低廉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很少有患者問津,還沒有形成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的機制和“大病”進醫院、“小病”在社區的格局。這是造成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改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國領導層的決心早已下定。早在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提出要改革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眾的衛生服務網絡。日前,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對這個問題再加以強調。
在這方面,上海市是先行者,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綜合改革以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病人門診次均費用下降了14.2%,檢查項目費用下降達39.5%。
目前,全國95%的地級以上城市、86%的市轄區和一批縣級市開展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衛生部表示爭取到2010年在全國各城市達到以街道辦事處為單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95%;90%以上的居民步行10分鐘-15分鐘可以到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平均每萬名城市居民至少擁有兩名全科醫師……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社區衛生服務,如同醫療衛生保障的兩張網。這兩張網的惠及對象,應該涵蓋并支持中國百姓的最基本醫療需求,讓每個人都能就近看得上病、花少量的錢看得起病。在提供基本醫療保障的前提下,讓百姓在各種檔次的醫療上有多種選擇,應該是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最根本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