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24日電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蔡鄂生日前透露,籌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已得到國務院批準,這家銀行將成為面向普通大眾,特別是為城市社區和廣大農村地區居民提供基礎性服務的金融機構。
蔡鄂生在北京舉行的“2006中國金融高峰會”上介紹,新組建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將在保留利用郵政網絡基礎功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網絡優勢,完善城鄉金融服務功能,以零售業務和中間業務為主,與其他商業銀行形成良好的互補關系,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目前,中國農村金融體系的整體功能存在諸多不足,很難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主要集中表現在,農村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資金外流問題比較嚴重,資金不足問題困擾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都比較薄弱,金融機構對農村資金投入力度不夠,農民貸款難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緩解等。
有數據表明,截至2005年末,中國郵政儲蓄存款余額達1.3萬億元,其中各鄉鎮及所轄農村就占50%以上,在郵政儲蓄“只存不貸”的直接作用下,郵政儲蓄虹吸的大量農村金融資本通過各種渠道流向城市,在給城市經濟建設輸入源源不斷的資本動力的同時,也給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支持不足的金融尷尬。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上月底曾表示,加大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除了財政投入外,更多要依靠農村金融。這就需要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規范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探索更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金融組織形式”。
吳曉靈認為,加快建立郵政儲蓄銀行。按照商業化原則,擴大郵政儲蓄資金的自主運用范圍,能引導郵政儲蓄資金支持“三農”,完善郵政儲蓄機構在農村地區的儲蓄、匯兌和支付服務功能。
中國農村銀行類機構包括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和郵政儲蓄機構。由于體制機制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這些機構普遍存在著資產質量不高,財務負擔較重,風險補償能力低,法人治理不完善等問題,制約服務“三農”作用的充分發揮。
蔡鄂生說,當前銀行業改革發展的態勢很好,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管也在大大加強。截至4月末中國共有銀行業金融機構2.8萬余家,銀行業總資產接近40萬億。資本充足率達標銀行從2003年8家增加到2005年底的53家,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從2003年底的17.9%下降到去年底的8.9%。
但他表示,要充分認識到銀行業改革成效的階段性以及改革本身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中國銀行業要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必須經歷一個持續自主變遷過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客觀看待銀行業改革的成績和困難。(新華社記者岳瑞芳王衛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