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大地之愛·母親水窖”“上海協和”醫療志愿隊結束了在寧夏的行程。此前的一周內,醫療隊在全國婦聯、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寧夏回族自治區婦聯的支持下,從鹽池縣到同心縣再到中寧縣,先后輾轉7個行政村、10個自然村進行義診、慰問、助學等活動,接診超過7000人,送出藥物400余箱,捐建水窖400口,捐助貧困學生120名,并對大批村民進行醫療保健知識普及教育。
“這里干旱缺水、缺醫少藥,但最缺的還是醫療意識。”整理完一周來的病歷資料,上海協和醫院肝科副主任醫師陳杰告訴記者,“這里的患者很少主動尋求診療,并且經常受到誤導、誤診。”
在同心縣窯山鄉紅灣梁村的義診現場,記者看到幾乎每一名就診村民一坐到醫生面前就伸出手臂,等待醫生“把脈”。“在他們眼里,看病就是伸胳膊,這顯示出干旱地區貧困農民淡薄的醫療意識。”近三十年來,陳杰一直致力于感染性疾病研究,他向記者解釋道,由于家庭經濟狀況較差,很多村民患病后都是自己忍著,盡量不花錢治病,很多病痛都是因為沒有及時處理,長期拖延而造成嚴重后果。”作為上海市肝病研究中心委員的陳杰,對甲肝、乙肝、肝硬化等各種肝臟疾病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他在寧夏的一周時間內為500多名農村肝病患者提供了義務診療和咨詢。
干旱地區村民中患肝病的比例非常高,且多見危重病人。記者在同心縣預旺鎮五里礅村采訪時,發現了患肝包蟲病長達30多年的曹秀珍,這位76歲的老人正處于發病期間,已經喪失了行動能力。因為家境貧困,曹秀珍一直沒有得到治療,現在已經出現肝腹水跡象。
陳杰告訴記者,肝包蟲病是人羊共患的寄生蟲病,一般存在于草原牧場地區。“村民們沒有足夠的衛生條件去杜絕這種人畜傳染病,而且他們不能及時察覺到身體的病變,像這種一忍就是幾十年的病人不在少數。”陳杰對慢乙肝抗病毒治療等新型肝病診療手段有深入的觀察和研究,他對這一地區村民的肝健康表示出憂慮,“要實現疾病的防控,就必須先進行最基本的醫學知識普及教育,讓干旱地區的村民逐漸建立起科學的健康意識。” (見習記者 戴焱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