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上午在京發布《中國醫療衛生發展報告》(綠皮書),書中援引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秘書長白志朋的話說,大多數中小醫院由于自身限制,醫療設備常常“帶病使用”。
目前,只有“三甲”醫院設有醫療設備科或維護專業組,定期給機器“體檢”。
高價設備“帶病工作”
書中舉例說,在醫院設備科工作了幾十年的一位處長指出,呼吸機、起搏除顫儀等在搶救病人的過程中突然發生故障;心外手術中體外循環機停轉;手術中麻醉機失靈……醫療設備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出現故障的情況并不是新鮮事情。
“如果發生這些情況時,應急措施不能及時到位,或者表面看起來儀器工作正常但是其性能已到了傷及病人的程度,就像汽車有內在質量問題或保養不當機件存在隱患,表面看起來一切正常,說不定哪天就會車毀人亡。”這位處長說。
昂貴設備無人維修
綠皮書指出,近年來,大小醫院紛紛引進先進的醫療設備,動輒一兩百萬元,有的甚至高達500多萬美元。一般維修與維護都承包給這些公司的維修部負責,但醫院要為此付出高額維護費用,大部分中小醫院沒有相應的維護人員,于是出現醫療設備“帶病工作”的情況。
據某醫院的醫生透露,醫院購進準分子激光設備已經好幾年了,為上千名近視眼患者做了手術,可是沒有專門的維護人員進行定期拆機檢修,即使有些小毛病,也是操刀醫生自己動手修理,只要機器能動就繼續使用。
專家分析
設備維護缺乏規范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桂福如研究員指出,目前我國對于醫療設備投放市場的管理和認證抓得比較嚴,但是在設備購入后的維護、報廢等方面,卻缺乏明確的法規進行規范。
“究竟一臺設備要用多久,診治多少個病人,出現什么樣的故障,才算得上應該報廢呢?這點無明確的標準。”桂福如表示,正是因為無法可依,醫院必須要考慮成本問題,結果就是,一臺機器壞了修,修了用,不到報廢期就不更換。
桂福如說,醫療設備特別是大型設備必須定期進行檢測,如CT機、核磁共振機、激光設備、呼吸機、麻醉機等,至少每半年進行一次檢修。此外,血壓計、超聲波、心電圖等小型設備,如果沒有注意保養,也會影響其精確性能,嚴重的甚至會造成誤診。(記者 郭紫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