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三千,包吃包住。”按說,浙江宏濤機械有限公司呂宏偉提供的工作待遇夠優厚的了,但他的企業就是招不到大學生,因為企業地處鄉下。就在呂先生所在的浙江省新昌縣,去年年底,農業局面向省內幾所高校推出了15個鄉鎮畜牧站的就業崗位,享受全額撥款事業編制待遇,結果只有6個學生報了名。(《新華每日電訊》6月18日)
呂先生也沒什么值得困惑的,在筆者看來,“城市依賴癥”正在侵襲大學生。
“城市依賴癥”,光聽名稱,就能想像出它的“癥狀”:寧近城一寸,不下鄉一丈;寧在城里苦熬,不去鄉下領薪;寧在城里漂泊混生,也不到鄉村干點實事;寧在城里做“黑人”(無房子、無工作、無戶口),也不回原籍尋找出路……這種“病癥”早已有之,比如早先上海等大城市出現的寧上小(中)專不考大學;后來出現畢業了還賴在母校附近的漂泊一族;近幾年則集中表現為在城市就不了業就轉去考研,或者低工資、零工資就業也不肯轉向較小城鎮,在城市把自己當文盲跟民工競崗等等,都是“城市依賴癥”的具體表現。
哪兒的太陽都曬得干衣服,干嗎非在城市一棵樹上吊死,作出一副離了城市就活不下去的孬狀?前不久,遇到一位高校講師,談到了部分大學生依賴城市選擇就業時,他斥之為“病態到不能容忍的地步,快形成‘垮掉的一代’了”。他直指“城市依賴癥”根本不是依賴城市,而是依賴城市養尊處優、奢侈享樂的生活:幾年大學讀下來,真本事沒學多少,吃飯店、穿名牌、用高檔都習慣了,肯德基、KTV、網吧離不了了,睡懶覺、夜生活都學會了……小城鎮、鄉村沒有這個條件,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一下子“斷奶”,他們活不下去的。
原來是都市的繁華,讓大學生“來過”即不愿“錯過”,要由“過客”變成“主人”。大學教育以外的生活方式,竟能讓大學生群體性地放棄來時目標的追求,實在令人吃驚和不安。
筆者贊同新東方美國升學顧問、人稱“哈佛爸爸”的高燕定的提法,教育的目的不是不負責任的教育家們提倡的所謂“快樂”,而是為了就業!讀了大學后,變得不切實際地追求享樂的生活方式,而不能務實地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去就業,這樣的高等教育是失敗的,至少是不完整的。生活方式的選擇與人生目標的追求,看似是與學校教育無關的個人私務,但當它關涉教育目的的實現時,那就是教育的內容。
大學生的“城市依賴癥”,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不力、學業管理過于寬松、社會實踐課程太少都有關系。改革開放后,大量發達國家的專家、客商來華工作,那么大的生活差距一待幾年、數十年,卻無怨無悔、業績斐然。一位記者采訪援藏的美國青年教師,問她感覺苦不苦,她說:只要行進在通往人生目標的路上,其他東西都是次要甚至可以忽略的。
出國留學就不回國,進城讀書就不回鄉,為了生活放棄事業的人多了,多得成了現象、成為氣候時,“垮掉的一代”也就形成了——很不幸,很多大學生正加盟其中。
【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成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