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4月份的全國財政收入超過1.5萬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2%。以往,這些數字通常被看作“財政收入情況喜人”,但日前做客央視《新聞會客廳》的財政部常務副部長樓繼偉面對如此“喜人”的數據卻笑不出來。因為數字背后顯示出了目前的局部經濟過熱等現象,產能過剩、房價飛漲也正是排名前幾位的幾個省市經濟發展的典型特征。
1.5萬億元財政收入,可以說是繼去年中國財政收入突破3萬億元大關后的又一個驚人數據,而時間僅僅在2006年走過了1/3!向前追溯,直到1999年,中國的財政收入才首次突破1萬億元。因此,中國的財政收入可以用“非正常飛增”來形容。
經濟增長最理想的狀態是,國民的收入與GDP一起增長,如果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遠遠高于國民的收入增長速度,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伴隨財政收入過快增長的,首先就是國民負擔的增長。去年5月,《福布斯》發布的“全球2005稅務負擔指數”報告顯示,在全球52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內地是全球稅負第二重的地方。
企業稅收負擔過重,不利于企業再投資和擴大再生產,而公民稅收負擔過重,則會嚴重抑制消費的釋放,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西方國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不斷實施減稅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的稅收負擔并不統一,我國對外企執行稅收優惠政策。據推算,由于實行內外企業有別的稅收政策,導致我國在外資企業方面每年大約少收入2000億元的稅收。加上我國每年對出口商品的退稅,估計至少有3000億元的稅源讓利給了外資企業和外部消費者。在此大背景下,財政稅收依然飛速增長,很顯然,內資企業承擔了更多的稅收負擔。
至于財政收入飛速增長的背后所隱藏的產能過剩、房價飛漲等因素,就更不用說了。早在2003年,上海的家庭負債比例就已達到155%,北京為122%,超過了美國同期115%的水平。大城市家庭高負債的主要原因就是高房價。目前,與房地產相關的產業,是政府財政收入增長的一個重要來源。假如這個增長速度是以高房價為基礎的,那么,這種增長本身就值得警惕。
還有一點不能忽略。從今年起到2007年上半年,全國省、市、縣、鄉黨委將集中進行領導班子換屆工作。這次換屆面廣人多,涉及到全國數以千計的縣和數以十萬計的領導干部。在這種大背景下,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財政收入的增長有沒有領導干部的“加壓”,就成為一個值得警惕的因素。
財政收入隨著國力的增強而增長是好事,但這有一個前提,即財政收入的增長不能與百姓的收入增長速度相差太大。不然,則很可能會挖下一個“自己把自己打敗”的“國富民窮”的陷阱。(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