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第二部分 發展任務
第三章 學前教育
(五)強化政府職責
將學前教育納入城鎮、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小區建設發展規劃,逐步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范疇。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辦園體制。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積極扶持民辦幼兒園,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舉辦學前教育機構。規范辦園行為,加強學前教育管理和評價,防止小學化傾向,重視嬰幼兒家庭教育的指導。制定學前教育辦園標準,建立完善幼兒園辦園準入和督導制度。依法落實幼兒教師地位和待遇。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歸口管理學前教育,相關部門履行各自職責。積極擴大幼兒教育師資來源,創建一所以上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鼓勵符合條件的高校積極開設學前教育專業。
(六)大力發展農村學前教育
以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為重點,著力保證留守兒童入園。充分利用中小學布局調整閑置的資源,新建、改擴建1000余所鄉(鎮)中心幼兒園,使全省每個鄉(鎮)建有至少1所以上的中心幼兒園。扶持大村落舉辦村級幼兒園(班),采取民辦公助、評估獎勵等政策,支持社會力量在農村舉辦幼兒園(班)。對家庭經濟困難幼兒入園給予補助。到2020年,全省幼兒在園(班)人數達到92萬人左右。
專欄2 學前教育發展重點項目
農村學前教育發展推進工程:農村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工程。農村幼兒園發展扶持計劃,以給在園兒童公用經費補助的方式,扶持農村公辦、民辦幼兒園(班)發展。
農村幼兒教師素質提升工程:依托現有幼兒教師教育機構,承擔幼兒教師的職前資格培訓、上崗培訓、轉崗培訓、職后培訓。開展兩輪農村幼兒教師全員培訓。
學前教育課程建設計劃:優化幼兒課程結構與課程內容,推進幼兒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建設符合幼兒特點的課程體系,建立學前教育指導與服務機制。
第四章 義務教育
(七)進一步鞏固“兩基”成果
積極推進“兩基”鞏固提高工作,加強入學率、鞏固率等幾個核心指標的監控,加強對轉學學生的學籍管理和信息監控,堅持和完善義務教育學生輟學報告制度,健全“控輟保學”工作長效機制。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義務教育學業資助制度,建立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公平接受義務教育情況的動態監測機制。對處境不利、處于失輟學邊緣的少年兒童給予更多的關愛、更有針對性的教育,建立學習困難學生的幫助機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共同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服務體系。
(八)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均衡配置教師、經費、校舍、設備等各種資源。加強薄弱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建設,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在23個縣開展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水平試點,到2016年,23個試點縣義務教育學校達到《貴州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標準》要求,完成2000余所學校的新建和改擴建工程;到2020年,全省非試點縣義務教育學校全部達到《貴州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標準》要求,所有縣(市、區、特區)基本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施教育資源共享的學區化管理改革,大力拓展優質教育資源,縮小校際差距,積極探索解決“擇校”問題的有效途徑。
(九)進一步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
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配套生活、衛生設施建設。完善農村寄宿制初中建設,優先滿足留守兒童住宿需求,到2015年,在現有93萬初中寄宿生基礎上,再增加40萬初中寄宿生;到2020年,全部解決農村初中生住宿需求。堅持就近入學與相對集中辦學相結合,根據實際需要,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向小學延伸,小學生住校率達到20%。保留和辦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學點,方便學生就近入學。
(十)擴大城鎮中小學教育資源
按照經濟發展、城鎮化建設、教育人口下降和人口流動的趨勢合理調整和規劃城鄉學校布局,加強城鎮中小學基本建設,適應城鎮化發展需要。實施城鎮化中小學建設工程,按照構建黔中經濟區需要,在大中城市和縣城新建200余所主要服務于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的公辦中小學,其中,貴陽市新建70所左右,遵義市、畢節地區各新建30所左右,黔東南州、黔南州、六盤水市、銅仁地區各新建20所左右,安順市、黔西南州各新建10所左右,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十一)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
按課程計劃規定開齊課程、開足課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大力加強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在農村初中普遍開設《農村實用技術》等地方課程,突出學校辦學特色,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大力推進教學改革,提倡多樣化的教學模式,積極推行啟發式和探究式教學,突出學生參與,加強師生交流,注重實踐環節,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加強學校科普教育基地、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和青少年活動場所建設,豐富學習方式,突出動手動腦,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科學素質的提高。大力推廣普通話教學,使用規范漢字。嚴格控制班額,逐步推行小班教學。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為薄弱學校、農村學校教育教學提供專業支持、指導和服務的機制,建立教學質量監測評估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質量獎勵制度,建立教學成果、教研成果獎勵制度等。堅持科研興教,完善省、市、縣、校四級教育教學科研網絡,搭建教學研討與學術交流平臺,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教育教學交流與研討活動,大力推行校本教研活動,推動學校內涵發展和質量提高。
(十二)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各級政府要把減負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不得下達升學指標,不能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評價標準,建立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舉報、公告和問責制度,率先實現小學生減負;學校要把減負落實到教育教學各個環節,改進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減小作業量和考試次數,禁止舉辦重點班;家長要與學校配合,尊重孩子興趣愛好,合理安排孩子課余生活,以保障學生必要的了解社會、服務社區、動手實踐、健身娛樂的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及校外活動,保證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增強學生體質。
專欄3 提高義務教育水平重點項目
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工程: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義務教育鞏固提高工程。中小學校校舍安全工程。城鎮化中小學建設工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義務教育階段薄弱學校改造工程。農村艱苦邊遠地區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工程。農村學校體育衛生設施設備配置工程。中小學“班班通”工程。
義務教育質量工程:省級中小學教師培訓計劃。農村教師素質提升工程。省級骨干教師、教育教學名師培訓培養工程。中小學教師教學改革與質量提高激勵計劃。薄弱學校管理與發展計劃。城市優質中小學拓展工程。農村學校(教學點)教育教學專業扶助計劃。萬名校長培訓工程。課堂教學改革與質量提高計劃。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評估試點。素質教育督導評估計劃。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程。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教育行動計劃。
第五章 高中階段教育
(十三)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改擴建和新建一批中等職業學校,加強實習訓練基地建設,繼續穩步擴大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規模。多渠道推動普通高中發展,鼓勵和支持各地采取新建、改擴建、聯辦等形式,擴大普通高中的辦學規模和教育資源。到2020年,高中階段學校在校生規模達到145萬人左右。
(十四)加強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
以加強基礎能力建設為重點,切實抓好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創建工作,2010—2012年,創建省級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60所,力爭其中一批學校躋身國家級示范學校行列。積極推進中等職業學校標準化建設,到2020年,全省中等職業學校達到教育部新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要求。采取特殊政策,多渠道、多途徑補充中等職業學校師資,著力提高中等職業學校的“雙師型”教師比例。
(十五)積極增加普通高中優質資源
堅持優質發展,加強內涵建設,發揮示范性高中在特色辦學和內涵發展中的示范帶動作用。繼續培育、擴大優質普通高中教育資源,鼓勵名校采用集團化辦學、聯合辦學等方式有效增加優質教育資源;引進和利用省外名校、優秀民營教育集團等優質資源到我省合作辦學或獨立辦學,迅速有效地增加我省優質普通高中教育資源,切實滿足人民群眾接受優質普通高中教育的新期待。
(十六)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
把實施普通高中課程改革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要在改革課堂教學,轉變學習方式,改革評價與考試制度,學生選課指導與學分管理制度建設,模塊化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等方面取得突破。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中根據需要適當增加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積極探索綜合高中發展模式。
專欄4高中階段學校基礎能力建設重點項目
普通高中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普通高中基本建設項目,新建、改擴建一批普通高中。優質高中發展工程;鼓勵名校采用集團化辦學、聯合辦學等方式擴大優質資源。薄弱普通高中發展計劃,在100所普通高中開展特色高中、綜合高中建設試點。普通高中課程教學改革實驗實施計劃,建設400余個通用技術課程專用教室,抓好43個實驗樣本校的工作。
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創建工程,通過示范校在辦學體制、辦學模式、運行機制、內部管理、教育教學、專業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發揮示范和輻射作用。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計劃,提升職業教育實踐教學水平。中等職業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每個縣建設完善一所達到《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要求的中等職業學校。
第六章 職業教育
(十七)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政府切實履行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建立支撐工業強省戰略、城鎮化帶動戰略、產業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統籌協調職業教育發展,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加強我省產業發展緊缺專業、技能型人才緊缺專業和涉農專業建設,增強農村職業教育服務“三農”的能力,適應現代服務業、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需要,加強職業院校優質資源建設,擴大示范性職業院校規模,到2015年,創建國家級示范性高等職業學校3所以上,省級示范性高等職業學校4—6所。采取有效措施完成中職、高職招生任務。
(十八)加強與行業企業合作
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和政策。鼓勵企業選派優秀技術人員專任或兼任職業院校教師,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接收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鼓勵行業組織、企業舉辦職業學校或職業培訓機構,支持職業院校在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支持行業企業在職業院校建設人才培養培訓基地,支持職業院校與企業建立溝通、協作機制,加強校企合作,實行訂單培養或聯合培養,促進產教結合。在高等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建立10個以上專業性的職業院校師資培訓基地。
(十九)推進省內外聯合辦學
推進中等職業學校與省內外學校、企業特別是與東部及發達地區的聯合招生、合作辦學,擴大培養在外、就業在外的規模,到2015年,使聯合招生、合作培養的人數不少于在校生的三分之一,充分利用東部及發達地區優質教育資源和企業資源提升師生實踐能力。以市場為導向、行業為紐帶整合職業教育資源,通過兼并、合并、合作等方式組建職業教育集團,擴大辦學規模,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二十)實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制度
實行教考分離,逐步建立統一的職業資格培訓、考核與頒證制度。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推進職業院校課程標準和職業技能標準相銜接。完善就業準入制度,執行“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的規定。職業院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優化教學過程,鼓勵畢業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得職業資格證書,不斷擴大職業資格證書的覆蓋范圍。
(二十一)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
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對貧困家庭學生、涉農專業和艱苦行業職教學生實行學費減免和生活補貼。做好高等職業學校對口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普通本科院校招收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工作。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推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深化課程改革,根據產業發展、市場和社會需要,以專業結構調整和骨干專業、重點學科建設帶動課程教學改革,加強專業、課程和教材建設,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與職業技能訓練,突出職業教育的實用性、技術性、有效性和針對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基礎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建立健全職業學校教學質量、學生培養質量監控評價體系。
專欄5 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重點項目
骨干示范專業資助計劃。在全省中職學校遴選出一批優勢突出、特色明顯的骨干專業進行重點資助。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
“雙師型”教師培訓計劃。培訓一大批“雙師型”教師,在企業、科研單位和生產一線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實踐經驗和技能的專(兼)職教師。
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建設一批定位準確、辦學條件好、社會聲譽高、產學結合緊密、輻射能力強的高等職業學校,推進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加強重點專業領域建設、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學校建設,積極推動和促進優質資源的開發和共享。
職業院校校企合作計劃。各地的骨干企業、重點企業至少與1所職業學校建立緊密的合作辦學關系,參與職業學校的專業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解決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安置和企業員工培訓等問題。
重點產業技能型人才培養工程。結合實施國家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加快我省生產、服務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養。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以裝備制造、建材建筑、磷煤化工、制藥技術、煤炭開發技術、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現代物流、商貿旅游等為重點,培養一大批技能型、技術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