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黑龍江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011年04月13日10:07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考試招生 公共教育服務 綜合素質評價 學習型社會建設 實習實訓 德育內容

二、發展任務

(一)德育: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

⒈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豐富德育內容,創新德育方法,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努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⒉構建有效銜接的德育內容體系。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革命傳統和理想信念教育,堅定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強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以闖關東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為主要內容的黑龍江優秀精神教育,普及國防知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民族情懷和改革創新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養學生誠信守法、團結互助、崇尚科學、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良好品質;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加強生態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學生尊重自然、健康生活、保護自我、關愛他人、適應社會。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成長規律,分別突出行為養成、情感體驗、道德認知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點,構建符合國家總體要求、具有黑龍江地域特點、分層遞進、大中小學有機銜接的德育內容體系。

⒊創新德育途徑方法和工作機制。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堅持知行統一,堅持教育、管理相結合,強化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創新思想品德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方法,增強德育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落實《學科德育滲透綱要》,激活各學科的德育功能,使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受到良好道德教育。

強化德育實踐環節,促進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探索建立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的有效機制;推動有關企事業單位和社區參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校外活動場所建設,豐富學生社會實踐教育資源。建設德育資源共享網絡平臺,拓展網絡道德教育空間,繁榮發展校園網絡文化,提高學生網絡媒介素養。

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機制。推進文明班集體和和諧校園建設,發揮好共青團、學生會、少先隊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形成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校園氛圍;廣泛開辦家長學校,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人才觀,發揮家庭教育在育人中的基礎作用;整合、開放、共享社會德育資源,公益性社會活動場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等社會資源免費向未成年人開放;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和文化市場管理,努力提供更多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和優質文化服務。

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的培養、選拔和發展機制,不斷提高德育工作隊伍思想政治和業務素質。

(二)學前教育: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的發展新格局

⒈加快普及學前教育。將學前教育作為發展教育和改善民生的重點領域,采取積極措施,加快普及步伐。到2015年,公辦幼兒園比例達到40%以上,在園幼兒數達到全省在園幼兒總數的65%以上;到2020年,公辦幼兒園比例達到50%以上,在園幼兒數達到全省在園幼兒總數的75%以上。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重視0—3歲嬰幼兒教育,積極為嬰幼兒家長提供科學育兒指導、教育咨詢服務。

⒉落實政府發展學前教育職責。各級政府要切實擔負起發展學前教育的責任,把發展學前教育納入城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學前教育辦園體制;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擔機制,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幼兒入園給予補助。城市新建小區、舊城改造,要根據區域適齡幼兒規模,配套建設幼兒園。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積極扶持民辦幼兒園。鼓勵城鄉社區、企事業單位、公民個人以多種形式舉辦學前教育機構。制定學前教育基本辦園標準,完善幼兒園準入制度。嚴格執行幼兒教師資格標準,全面推行保教人員持證上崗制度。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審批、歸口管理學前教育機構,相關部門履行各自職責。

⒊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科學規劃農村學前教育發展布局,實施以農村為重點的學前教育推進項目。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采取多種形式擴大農村學前教育資源,加強農村幼兒園基礎設施和保教常規建設,充分利用中小學富余校舍和社會資源,通過改擴建或新建等方式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每個縣(市、區)至少辦好一所公辦實驗幼兒園(幼教中心),達到省級示范性幼兒園標準;每個鄉(鎮)至少辦好一所公辦中心幼兒園;每個人口較為集中的行政村辦好村級幼兒園。充分發揮縣級實驗幼兒園(幼教中心)、鄉鎮中心幼兒園對農村幼兒園(班)的示范指導作用。

⒋全面提升學前教育整體水平。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深化幼教課程改革,堅持保教結合和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與家庭和社區密切配合,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保護和啟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加強對各類幼兒園保教質量的管理和評估,規范辦園行為,防止和糾正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加強學前教育教研、科研工作,提供多樣化的學前教育指導和服務。

(三)義務教育:開創優質、均衡、公平發展新局面

⒈進一步鞏固和提高義務教育水平。依法實施義務教育,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樹立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質量觀,注重品行培養,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健康體魄,養成良好習慣。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更加注重教育過程的公平,確保適齡兒童少年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鞏固義務教育普及成果。適應新農村建設、城鎮化發展和學齡人口變化需要,科學規劃、合理調整學校布局,辦好必要的教學點,方便學生就近入學。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動態監測機制。建立和完善控輟監督保障機制,實行問責制度,確保適齡兒童少年不因家庭經濟困難、就學困難、學習困難等原因而輟學。

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嚴格執行義務教育國家課程標準,完善省級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制定地方課程標準,完善地方課程教材管理制度;推進學校課程建設,增強課程對學校和學生適應性。建立健全三級課程管理和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深化課程與教學改革,完善考試評價制度,推行小班教學。配齊音樂、體育、美術、綜合實踐活動等學科教師,開足開好規定課程。大力推廣普通話,使用規范漢字。構建省、市、縣、校四級教研信息網絡,創新教研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體質。科學安排學習、生活、鍛煉,保證學生睡眠時間。全力推進“陽光體育”運動,大力開展青少年上冰雪活動,保證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不斷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改善學生營養狀況,提高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農村學生營養水平。保護學生視力。加強藝術教育,提高學生人文修養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⒉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按照省市統籌、以縣為主,城鄉一體、全面建設的原則,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建立對各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監測評估和績效考核制度。到2015年,標準化學校比例達到70%,到2020年全部達標,基本實現區域內均衡發展。

切實縮小校際差距,著力解決擇校問題。加快薄弱學校建設,著力提高師資水平。實行縣(區)域內教師、校長交流制度。義務教育階段不得設置重點校和重點班。在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就近進入公辦學校的前提下,發展民辦教育,提供選擇機會。

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統一城鄉資源配置和投入標準,在財政撥款、學校建設、教師配置等方面向農村傾斜。率先實現縣(區)域內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逐步在更大范圍內推進。

努力縮小區域差距。加大公共教育資源特別是新增教育投入向民族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的傾斜力度。探索建立區域之間教育資源共享機制,鼓勵發達地區支援欠發達地區。

⒊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共同努力,把減負落實到中小學教育全過程,貫穿于校內外的各個方面。率先實現小學生減負。

各級政府要大力推進減負工作。改革考試評價制度和學校考核辦法。規范辦學行為,建立學生課業負擔監測、公告和責任追究制度。不得以升學率對地區和學校進行排名。規范社會補習機構和教輔市場。

學校要把減負落實到教育教學各個環節,給學生留下了解社會、深入思考、動手實踐、健身娛樂的時間。嚴格執行課程方案和中小學生減負的有關規定,減少作業量和考試次數,控制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各種考級和競賽成績不得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入學與升學的依據。嚴禁中小學在職教師有償補課或舉辦、推薦課外輔導班以及在課外輔導班授課。

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養子女的良好習慣。

學校、家庭、社區要加強溝通與協作,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

(四)普通高中教育:推動優質、多樣、特色發展

⒈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科學調整普通高中發展布局,積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高中教育的需求。加強省市兩級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設,充分發揮示范輻射作用。堅持以城市薄弱高中和農村高中建設為重點,實施達標學校建設。針對未來學齡人口變化趨勢,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學。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高水平課程資源教學平臺,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⒉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深化課程改革,落實課程方案,大力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發學生學習潛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鼓勵學校在開好必修課的同時,創造條件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加強實驗教學、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理想、學業、升學、就業、行為和心理等多方面指導。建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完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基礎。

⒊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推進辦學體制、培養模式多樣化改革。鼓勵學校以課程建設為核心,自主探索特色發展新途徑,逐步形成獨特的教育風格和學校文化。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在培養方式、課程設置、教法學法等方面大膽創新,為學生提供適合的發展空間,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開展多樣化、特色化實驗區和實驗校試點。拓寬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中根據需要適當增加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探索建立普通高中與高校的合作機制和綜合高中發展模式。

(五)職業教育:構建發展型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

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規劃,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健全多渠道投入機制,促進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統籌高中階段教育、重點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統籌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著力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推進集團化辦學。努力構建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職業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滲透,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⒉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為重點,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等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使行業和企業真正參與教育教學環節,促進職業教育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執行國家職業學校基本辦學標準,實施“雙師型”教師隊伍和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加強專業規范化建設,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專業結構。以職業崗位能力標準為依據,調整課程設置,深化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制定教學質量評估標準,形成多元教學質量保證和監控體系,吸收社會、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質量評估。

⒊積極推進校企合作辦學。發揮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統籌作用,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政策法規,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調動行業企業參與、支持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圍繞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和相關產業發展,采取校企合作、校校聯合等方式,組建若干職業教育集團;校企合作建設一批適應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等人才培養需要,滿足產業發展需求,集生產、教學、鑒定、培訓于一體的綜合性和專業性實訓基地;通過政府補貼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接收學生進行生產性實習實訓和教師實踐;鼓勵行業企業依托職業院校進行職工培訓、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⒋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統籌農村職業教育資源,完善以縣級職業教育學校為龍頭,以鄉(鎮)、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或綜合中學為基礎的農村職業教育網絡體系,充分發揮其在新農村建設特別是提高農民素質中的作用,大力開展新型農民創業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圍繞松嫩、三江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和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依托相關企業和中、高等職業院校,組建農業類職教集團,系統設計、統籌推進農業人才培養,推廣農業先進技術,增強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強涉農專業建設,建立農業類高等學校與中等職業學校對口幫扶機制。創建以縣級職教中心為重點的國家中等職業教育優質特色學校、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縣。

⒌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建立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本科教育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立交橋”,打通技能型人才發展渠道。選擇部分專業,開展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結構和能力體系銜接試點,實行試點專業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直接進入高等職業院校學習。擴大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升入高等職業院校學習的比例。完善職業教育技能大賽制度,制定職業教育技能大賽優秀學生免試進入高等職業院校學習政策。嚴格實行就業準入制度,進一步落實“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的規定,創造促進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的良好環境。逐步落實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落實高技能人才評選獎勵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突出職業教育質量與特色,充分滿足社會各類人員學習技能的需求。加大對有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宣傳力度,形成行行出狀元的良好社會氛圍。

(六)高等教育:以高教強省建設為載體提升教育質量和服務水平

⒈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堅持穩定規模、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突出特色、強化服務的工作方針,深入實施高等教育強省建設規劃,以“五個一批”和“五個服務計劃”為主要載體,促進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社會貢獻度明顯提高,加快實現高等教育強省建設目標。

⒉優化高等教育結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制定高等學校發展定位規劃,引導、鼓勵高校科學定位、特色辦學、各展所長、共同發展。建立高校分類指導服務體系,健全符合不同學校和學科專業特點的辦學質量評估制度,完善資源配置機制。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層次分明、類型多樣、特色鮮明、充滿活力、較為完善的現代高等教育體系。

優化類別層次結構。實施“1161”工程,支持“985工程”院校建設,使其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支持“211工程”院校建設,使其達到國內同類院校一流水平;重點建設10所省屬本科院校、6所特色應用型本科院校和10所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一批優勢和特色高校;推進省部、省市共建若干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地方高校或學科專業;實施高校對口支援計劃,促進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類別高等學校協調發展。

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適應“八大經濟區”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需求,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構建結構合理、有機互補、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整體布局。堅持“揚優、助特、扶需”的原則,建設一批重點學科專業。聚焦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東部煤電化綜合開發、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保護與修復、松嫩和三江平原農業綜合開發、北國風光特色旅游開發、全方位對俄經貿戰略等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部署,建立產學研聯盟機制,促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教育資源共享,整合相關資源,打造一批學科專業戰略集群。

優化人才培養結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十大工程”建設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實施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培養大批復合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積極培養創新型人才,構建多領域、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體系。

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嚴格教學管理,加大教學投入,加強教學基本建設,繼續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育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完善教師評價制度,把教學作為教師考核的首要內容,引導教師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之中。健全教授為低年級學生上課、優秀科研成果進課堂的機制。完善學生評價制度,把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學生評價的主體內容,引導學校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人才培養的國際化與社會化,逐步健全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培養質量認證體系。建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新機制,建設一批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逐步實行彈性學制,推進和完善學分制,注重通識教育,促進文理交融。推行主輔修制和職業資格證書制。探索大類招生、模塊化教學等培養制度。

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優化實踐教學內容,構建以能力培養為主線、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拓寬大學生實踐渠道。構建大學生實踐創新有效機制,積極開展各類大學生創新技能競賽活動。健全職業生涯指導和服務體系,推進創新創業教育。

健全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加強質量監控,完善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評估制度,把人才培養作為評價學校的首要內容。實行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年度統計公布、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抽檢制度。完善高校內部質量監控機制,建立用人單位、師生、家長、中介多方參與的評價制度。

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建立以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調整研究生培養結構,大力發展專業學位教育,在應用型本科院校開展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改革試點。推進國際合作培養研究生。著力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實施研究生教育質量工程和創新計劃,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建立研究生培養質量保證和評價體系。

⒋提升科學研究水平。發揮高等學校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強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特別是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信息、現代裝備制造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科技發展重大需求,堅持服務社會目標與鼓勵自由探索相結合,大力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強化科學研究在促進知識創新和支撐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促進科學研究與教學互動、與創新人才培養結合。

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建設一批高水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突出研究基地的學術特色和專業品牌,注重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重點圍繞黑龍江流域文明、北方邊疆文化、滿族等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北國冰雪文化、俄羅斯經濟社會文化等體現黑龍江地緣特色的領域開展研究,促進國家和區域文化繁榮與發展。

⒌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實施“五個服務計劃”及相關子計劃,進一步增強高校服務能力。

培養落地人才。繼續實施村村大學生培養計劃、普通高校師范類學生農村實習支教計劃、緊缺人才培養培訓服務計劃、高層次人才培養培訓服務計劃,為農村和基層培養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專門人才,為企業培養培訓高層次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及技術骨干。

研發立地項目。圍繞地方支柱產業發展需要,有效調動高等學校科技資源,堅持產學研用相結合,激發創新活力,精心打造裝備制造、煤電化、優勢農產品生產與加工、新藥制藥和中藥新藥“五個工程技術研發平臺”和校企共建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一批科技服務平臺,提升高校科技服務能力。繼續實施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計劃和校企共建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服務計劃,加強產業化前期項目的研發培育,注重可轉化項目的研發、篩選和向企業推介工作。支持高等學校與企業聯合申報科研項目,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促進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提供益地服務。充分發揮高等學校智囊團、思想庫作用,探索與行業、部門共同建立支柱產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為政府、企業提供決策咨詢和信息服務;以大學科技園區建設為牽動,實現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融合,聯動發展,促進區域知識創新區建設;積極參與科學普及,推動高等學校科技館、文博館、博物館、紀念館以及重點實驗室等設施向社會開放;發揮大學文化引領作用,推進先進文化傳播,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建設綠色大學,引領低碳生活。

(七)繼續教育: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

⒈加快發展繼續教育。更新繼續教育觀念,以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積極發展老年教育,辦好老年大學(學校)。倡導全民閱讀。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加快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⒉完善繼續教育制度。建立更加靈活的入學制度和學籍管理制度,完善繼續教育評估制度和考核機制,把參加繼續教育情況作為人才評價和崗位聘用的重要依據。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加強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培訓,完善相關支持政策。普通高校逐步將繼續教育融入學校全日制教學體系,完善學分制教學管理。建立繼續教育激勵機制,建立勞動者培訓個人檔案,建立學習成果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學習成果的互認與銜接。

⒊創新繼續教育培訓模式。充分發揮各類學校及各行業培訓機構的作用,利用面授、函授、網絡教育等多種形式,開展成人教育、社區教育和崗位培訓。鼓勵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為社會提供教育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公共文化設施、新聞媒體的社會教育職能。采取工學結合、分階段學習等靈活、實用的方式,強化一線員工特別是中青年員工的職業道德和崗位技能培訓。推動中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共建繼續教育基地,提高各類專業人員的創新創業能力。

⒋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努力構建學歷與非學歷教育并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緊密結合,各級各類教育相互銜接的開放式終身教育體系,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依托廣播電視大學建設現代開放大學,完善現代遠程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鼓勵和支持各級各類學校成為區域文化教育的中心。建立多部門組成的促進終身學習指導機構,統籌協調全省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建設。

(八)民族教育:促進民族人才成長和民族團結進步

⒈大力支持民族教育事業。加快民族教育發展,對于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強化各級政府責任,落實民族政策,加大對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切實解決民族教育面臨的特殊困難和突出問題。公共教育資源優先向人口較少民族和“雙語”教學民族學校傾斜。完善少數民族考生中、高考照顧錄取政策。

⒉全面提高民族教育發展水平。促進少數民族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加大薄弱學校改造力度,重點支持民族自治縣、城市民族區、民族鄉(鎮)單獨設立的少數民族標準化和寄宿制學校建設。優先辦好中心城區和縣鎮少數民族幼兒園(班)。統籌教育資源,大力推進少數民族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辦好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充分發揮其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的作用。辦好民族預科教育,依托民族高校建立省民族教育預科基地,逐步將招生范圍擴大到省內所有少數民族。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繼續推進辦學模式改革,突出辦學特色,切實提高民族學校辦學水平。

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權利。大力加強少數民族學校“雙語”教學工作。加大對“雙語”師資培養培訓、教學研究、課程教材建設的支持力度。優先支持民族地區發展現代遠程教育。

⒊全面推進民族團結教育和教育對口支援工作。落實《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全省中小學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推動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實施教育援疆項目,積極開展民族教育對口支援。啟動實施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建設項目。

(九)特殊教育:為殘疾人更好融入社會創造條件

⒈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幫助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的基本途徑。各級政府要加快發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辦好現有特殊教育學校。繼續實施國家中西部特教學校建設工程項目。沒有特殊教育學校的縣(市、區),要大力開展隨班就讀,探索送教上門或采取與外地特教學校聯合辦學、委托培養等形式,為殘疾兒童少年提供受教育機會。注重培養殘疾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加強殘疾學生康復訓練和職業技能培養,促進殘疾人就業創業。

⒉完善特殊教育體系。采取多種形式發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加快普及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加快發展以職業教育為主的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組織實施面向成年殘疾人的職業教育培訓;在普通高校試辦適合殘疾人學習的專業,創造條件讓更多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加大掃除殘疾青壯年文盲的工作力度。

⒊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機制。加大對特殊教育投入力度;從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中安排5%的資金用于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包括社會成年殘疾人在內的各種職業教育與培訓;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學生資助力度,逐步實施殘疾學生免費高中階段教育;鼓勵和支持接收殘疾學生的普通學校為殘疾學生創造良好學習生活條件;加強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配齊所需教師,逐步實施特殊教育教師準入制度。加強省特殊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建設。在優秀教師表彰中提高特殊教育教師比例。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東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