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在《報告》中高屋建瓴地分析了201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條件,指出:2010年發展環境雖然有可能好于去年,但是面臨的形勢極為復雜。之所以說“極為復雜”,是因為各種積極變化和不利影響此長彼消,短期問題和長期矛盾相互交織,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相互影響,經濟社會發展中“兩難”問題增多。
一、國際環境條件分析
總的看,2010年我國發展的國際環境具有“兩面”或“雙向”特點,即向好趨向和不利趨向相互交迭,表明外部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
1.世界經濟有望恢復性增長,但復蘇的基礎仍然脆弱。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2009年,世界經濟出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次負增長。各國在應對危機中,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救援政策或經濟刺激政策。這些政策的效應正在顯現。如果國際經濟、金融領域不發生重大的意外事件,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有望轉負為正,實現恢復性增長。但同時,復蘇的基礎仍然脆弱。因為復蘇主要是依托各國政府超常的強力政策的刺激。特別是在發達國家,實體經濟的持續回升尚面臨較多困難,而經濟復蘇也尚未帶來就業的增長,私人消費依然疲軟,企業投資意愿低迷。
2.國際金融市場漸趨穩定,但風險沒有完全消除。2008年春夏,美國次貸危機迅猛演變為金融海嘯。當時,美國許多著名的大型金融機構紛紛陷于嚴重虧損的困境,或宣布破產,或被收購、接管。一年多來,國際金融市場漸趨穩定,信貸市場的各項風險指標相繼回落或接近危機前的水平。但金融風險并未完全消除。美國等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資產損失嚴重,去杠桿化和清理壞賬的過程尚未結束,新的資產泡沫和政府債務危機的風險還在積聚,不排除再度出現局部性金融震蕩的可能。
3. 各國經濟刺激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退出抉擇艱難。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各國紛紛出臺的刺激政策對于經濟復蘇起到了一定的重要作用。但這些政策的退出卻遇到了難題:如果過早退出,收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可能導致復蘇夭折;如果過晚退出,有可能誘發政府債務危機、通貨膨脹、資產泡沫等風險,各國刺激性貨幣政策已使市場流動性大量增加,有可能導致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的震蕩走高;如果各國在退出的時機和力度上不一致,又有可能導致大規模的國際套利,引發國際資本市場、主要貨幣匯率的劇烈波動。
4.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趨勢沒有改變,但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經濟全球化,即生產、貿易、投資、金融等經濟活動在全球范圍內的拓展,是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生產力發展和國際分工發展到較高水平的必然結果,其深入發展的大趨勢不會改變。然而,國際金融危機及其所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也導致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和急劇升溫。歐美等發達國家為了解決國內就業問題,迫于國內政治和經濟等壓力,對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采取了許多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給世界經濟的持續復蘇造成巨大威脅。
5.世界經濟格局大變革大調整孕育著新的發展機遇,但產業競爭、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仍錯綜復雜。世界經濟格局大變革大調整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新的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的醞釀和興起。這將使人類社會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時代,孕育著新的重大發展機遇。但各國在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的過程中,圍繞戰略型新興產業而展開的科技競爭、人才競爭也將會日趨激烈。與此同時,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等一些全球性問題錯綜復雜,也會形成新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