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分析,2006年,國內經濟發展環境不斷改善、市場需求拉動進一步增強,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輕工行業經濟運行繼續保持了良好發展態勢.經濟運行平穩,質量效益提高;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更加協調;出口適度減緩,進口繼續擴大;行業就業增加,社會貢獻顯著。
一、運行情況
(一)生產保持快速增長。全年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下同)58890億元,同比增長23.2%;產銷率97.7%。從行業看,農副產品加工業、塑料制品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家用電器制造業、食品制造業、皮革毛皮制品業工業總產值同比分別增長23.1%、25.3%、22.5%、29.8%、25.8%和20.8%。這六個行業的產值占輕工全行業產值65%左右。從主要產品看,速凍米面食品、搪瓷制品、乳制品、軟飲料產量分別增長50%、32%、24%和22%;機制紙及紙板產量增長20%;吸排油煙機、電飯鍋、家用洗衣機、微波爐產量分別增長45.7%、42%、13.9%和9.6%。
(二)效益繼續大幅提高。全年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產品銷售收入55744億元,同比增長22.9%;實現利潤2651億元,增長28.7%,占全國工業利潤的14.1%。實現利潤排在前6位的行業是:農副產品加工業(522億元)、飲料制造業(292億元)、食品制造業(268億元)、塑料制品業(264億元)、造紙及紙制品業(252億元)、日化產品制造業(167億元)。這六個行業利潤額占輕工全行業利潤總額的66%。
(三)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全年累計實現出口額2280億美元,同比增長18.6%,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4.9個百分點;進口額572億美元,增長12.5%。出口交貨值13276億元,增長17.7%。
20大類輕工產品出口全部實現增長。其中:酒類增長1.4倍;輕工機械、玻璃器皿、肥皂、油墨等類產品出口增速均超過30%;電池、罐頭、縫紉機及零件、軟飲料、家具、塑料、金屬制品、照明器具、日雜用品等類產品的出口增速在20%以上;絕大部分的產品出口價格有所提高。
進口的20大類產品中,進口額較大的4個行業是:食品飲料(100.3億美元)、塑料制品(82.9億美元)、制漿造紙(74.9億美元)和日用化學產品(59億美元)。進口負增長的是:新聞紙(-89.4%)、制鹽(-53.9%)、日用機械(-2.5%)。
二、運行特點
(一)國內需求拉動強勁,行業產銷增長平穩。在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擴大消費各項政策不斷落實等因素的帶動下,輕工行業全年生產增長較快,增長速度平穩,運行質量提高。1-4季度產值增幅分別為25.9%、25.5%、24.9%和23.2%;產銷率增長平穩,分別為96.3%、97.2 %、97.8%和97.7%。
(二)科技創新帶動增強,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依靠科技進步、加快新產品開發對行業發展和產品結構調整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綠色食品、節能家電、環保家居用品等深受消費者歡迎的新產品不斷推出。行業全年新產品產值同比增長36.1%,增速加快13.8個百分點。農副食品加工業、飲料制造業、文體用品制造業、家用電器制造業新產品產值同比分別增長了145.4%、64.9%、65.8%和17.3%,分別加快103.5、33、39和5.4個百分點。企業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生產集中度逐步提高,產業集聚式發展格局逐漸形成。
(三)布局更加協調,投資結構進一步改善。與上年相比,東、中部省份輕工業生產在保持平穩的基礎上增幅普遍有所回落,西部12省(區、市)輕工經濟增長加快,產值增長15%以上。輕工業投資增量主要集中在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皮革及其制品業、家具制造業、文體用品制造業等與“三農”、就業和群眾消費密切關聯的行業,上述行業投資增幅分別達到31.6%、42.6%、45.8%、44.8%和36.0%。
(四)市場應變能力增強,外貿結構趨于合理。面對對外貿易壁壘增多、出口政策有所調整、人民幣匯率變化等新形勢,輕工各行業在新產品開發,降低產品生產成本,加大利用境外資源,積極開展對外貿易磋商等方面努力開拓,企業市場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輕工行業對外貿易結構進一步調整,出口產品單價上升、附加值提高;進口擴大,利用境外資源比例提高。全年產品出口增速減緩4.9個百分點,進口加快5.8個百分點。
(五)行業吸納就業繼續增加,社會貢獻度提高。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全年吸納新增就業94萬人,同比增長5.6%,占全國工業年新增就業的11.8%,占全國城鎮年新增就業的7.9%,成為全國縣及縣以下區域安排就業人員的主要渠道。
三、存在的問題
(一)研發環節薄弱,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輕工行業整體技術和裝備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穩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距,整體研發能力不高,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率低;一些關鍵領域對外技術依賴度高,不少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主要依賴進口。品牌創建和自主營銷能力薄弱,產品出口中,貼牌加工占有較大比例。
(二)增長方式仍較粗放,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從產品結構看,初加工產品居多,精深加工產品較少,高附加值產品比例偏低,科技含量低,同質化現象突出,品種結構不盡合理;從企業結構看,小而散、市場競爭力不強問題也較為突出,大型企業普遍缺少核心技術和跨國配置資源能力;從區域結構看,東中西部發展不平衡,東中部地區行業發達,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后。
(三)資源利用率低,污染問題較為嚴重。我國是糧食生產和消費大國,但以糧食為原料的二次加工,用糧不到糧食總量的10%。輕工行業生產的集約化、資源再利用、循環生產、清潔環保水平普遍較低,企業節水、節能、污染減排有著較大潛力。尤其是當前我國農產品初級原料產地環境污染情況時有發生,種植養殖過程中違規使用添加物現象在個別地區普遍,管理、規范較為困難。
(四)要素制約仍然存在。在主要生產要素供給緊張狀況總體改善的同時,結構性、區域性和季節性供給緊張仍然存在。一是土地供給上,拆遷、置換、征用等具體環節困難,項目建設周期明顯延長。二是企業資金供給上,部分中小企業仍存在融資難,部分企業的資金周轉受到影響。三是資源供給上,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同時也對消費帶來較大的抑制。四是企業用工上,結構、總量和價格矛盾并存。中高級技術、管理人才和中高級技工繼續短缺,制鞋、食品等勞動密集型行業招工難問題也進一步加劇。
(五)外貿不確定因素增加。隨著產品出口量的增長,各種制約因素也在不斷增加。一是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的影響不斷顯現,尤其對低值微利行業和生產周期長的產品不斷擠壓利潤空間,影響日益增大。二是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增加。2006年4月7日起,歐盟對中國皮鞋加征臨時反傾銷稅,稅率已由4.8%提高到19.4%。此后又對產自中國的自行車鞍座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將限制措施再次延伸至零部件。另外,貿易中技術壁壘不斷增多,特別是5月29日,日本開始實施《食品中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對我國食品出口帶來較大壓力。
(六)市場秩序不夠規范。由于地方勞動保障、環保、稅收等法規規定和執行的差異,加上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監管環節有待加強等原因,在不同地區、不同企業間還存在著不公平競爭,加劇了部分地區的低水平產能擴張和原料供求矛盾,致使生產經營混亂,市場秩序不夠規范。另外,一些地方食品安全問題也時有發生,對社會消費信心和消費者消費心理的負面作用制約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四、2007年發展趨勢分析
2007年是“十一五”規劃執行的第二年,也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分關鍵的一年,總體上,國內外環境更有利于輕工業的發展。從國際環境看,世界經濟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國際貿易不斷擴大,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步伐加快。盡管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使針對我國的貿易摩擦不斷增多,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一些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有所影響,但國際貿易一體化的大趨勢不會改變。從國內情況看,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隨著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貫徹,新農村建設、節約型社會建設步伐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更趨協調,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加,消費結構升級加快。綜合考慮,預計全年輕工業生產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增速在20%左右;利潤保持較好水平,出口增幅有所回落,進口繼續提高,新增就業繼續增長保持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