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傳出消息,北京合作建房目標土地——海淀區花園路25號居住用地正式入市,以于凌罡為代表的京城合作建房者已購買標書,將全力拿下此地。這也是繼去年11月15日溫州市個人合作建房聯盟成功“拿地”后,又一個合作建房組織做出的實質性努力。
已沉寂多時的合作建房,年關前似乎又“風生水起”。那南京的合作建房目前進展如何?
“我前段時間才和于凌罡通過電話,討論自建房操作模式等問題。不過,據我了解,于凌罡他們實際上已有兩三次參與拿地了吧。”聽聞記者轉告的消息,南京合作建房發起人邵角似乎有些不以為然。
再談及溫州的個人合作建房,邵角似乎也不樂觀,“他們是委托開發商拿地的,不過,僅僅從拿地來說,他們也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因為1個多億的地款還沒有付完,只支付了兩三千萬元左右吧。”
業界普遍認為,合作建房難,難在三點:一是融資難,二是拿地難,三是合作者之間眾口難調。而在邵角看來,最關鍵的難點卻是另一個——“身份”。
“這是制約各地合作建房的很大問題”,他進一步闡釋,“我們這個組織成立都兩年多了,但合作模型還沒有出來,最大的困擾就是法律主體不明確。打個比方,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有人倒買倒賣肯定是不合法的,但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他們的身份被明確為個體戶,成為合法的主體。個人集資建房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現在沒有明確的身份,所以被很多人認為‘不合法’。這使得我們的號召力和公信力受到影響。”
據了解,邵角發起的南京個人合資建房組織,目前會員維持在300人左右。
“工作我們依然在開展,重點就是確立個人合作建房的法律形式。我們正與南京市住房合作協會和南京市總工會下設的職工住房協會聯系,商討相關問題。”
邵角坦承,合作建房之路阻礙重重,不過“這段時間應該是個好時機”。邵角說的“好時機”是,在剛剛閉幕的省人代會上,宿遷代表團的吳成良等11位省人大代表有個提案,稱江蘇的各項改革措施走在全國前面,應允許嘗試“個人合作建房”運作模式,打破開發商對房地產市場的壟斷。
“作為近期的發展趨勢,‘合作經濟’是肯定可以操作的。只是,建立相關的政策法規需要一個周期。”言語中,邵角對未來仍充滿期待。 本報記者 汪曉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