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股市的關鍵詞非創業板莫屬,不只是因為它孕育10年之久,一出生便受到眾多投資者的追捧,還因為它締造出眾多億萬富豪的創業故事,讓人品頭論足。據記者統計,兩批創業板上市公司共造就130余位億萬富翁,其中,第一批28家創業板公司造就106位,第二批8家公司造就27位。
自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上市伊始,便遭到市場爆炒。根據對創業板公司前10大股東的統計,按照上市首日收盤價計算,此次創業板造富運動共產生了106位億萬富豪,有13名股東的身價更是超過了10億元。其中,身為樂普醫療總經理兼技術總監的蒲忠杰是其中的富豪之首。以樂普醫療上市首日收盤價計算,蒲忠杰持有的6043.67萬股市值高達38.32億元。緊隨其后的是華誼兄弟股東王中軍和王中磊,上市首日身家達31億元。在國人面前光彩照人的富豪們身后究竟有著什么樣的創業故事等待挖掘?
《證券日報》創業板富豪大搜索欄目為您一一展現這些億萬富豪背后的創業故事。
華誼王氏兄弟玩轉資本
1994年王氏兄弟創立了“華誼廣告公司”。得益于在美國的經歷,王中軍看到國內廣告行業銀行標識上這塊市場空白后,極力說服中國銀行統一標識,把該業務交給了華誼,推動了華誼兄弟最初的發展,掘到了發展所需的第一桶金。
1998年,這對兄弟組合嘗試著制作了第一部電視劇——英達導演的《心理診所》,華誼借助廣告推廣優勢,逐漸在電視劇制作中脫穎而出。同時由投資馮小剛、姜文的電影而進入電影行業,尤其是每年投資馮小剛的賀歲片而聲名鵲起,隨后華誼全面投入傳媒產業,投資及運營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唱片、娛樂營銷等領域,在這些領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2000年3月,太合集團出資2500萬元,對華誼兄弟廣告公司進行增資擴股,并將公司變更為“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有限公司”,太合集團與王中軍兄弟各持50%股份。2001年,王氏兄弟從太合控股回購了5%的股份,以55%的比例擁有了對公司的絕對控股權。
2004年底,TOM集團向華誼兄弟投資1000萬美元,其中500萬美元用于購買華誼兄弟27%的股權,另500萬美元認購華誼兄弟年利率為6%的可轉債。在大約同一時間,華誼兄弟再度引進一家風險投資機構“信中利”,以70萬美元的價格轉讓了3%的股權給后者,王氏兄弟股權比例增至70%,這輪私募王中軍兄弟共獲得資金1070萬美元(8850萬元人民幣),除去購買太合集團股份所花的7500萬元,剩余1300多萬元。但他們所擁有的股權,則由之前的55%上升到70%,控股地位進一步得到強化。
2005年12月,華誼兄弟進行了新一輪私募,這次引進的對象是馬云所掌控的中國雅虎。TOM以1600萬美元的價格減持20%股權,王氏兄弟和馬云聯合接手,其中馬云(以旗下公司中國雅虎的名義)接手15%、王氏兄弟回購5%,TOM集團所持股份還剩余7%。同時,王氏兄弟還從“信中利”手上回購了2%股權。在華誼兄弟登陸創業板時王氏兄弟聯合馬云、魯偉鼎、江南春等商界明星合作,引這些商界明星入股華誼兄弟,借助這些名人的名氣提升華誼兄弟的影響力。
在王氏兄弟憑借資本市場運作做大做強華誼兄弟的同時,公司推出《手機》等賀歲片、《夜宴》等大片等晉身中國一線影視制作公司之列。2009年的主旋律大片《風聲》更為華誼兄弟掙下2億余元的票房。今年賀歲片市場,由于華誼的“票房”保障馮小剛正在趕拍《唐山大地震》,所以今年賀歲片市場上沒有出現華誼兄弟的身影。雖然賀歲片中沒有華誼兄弟的身影,但是在電視劇方面華誼天意出品,并熱播的《故夢》與2009年年初時熱播的《我的團長我的團》形成全年的首尾呼應,更為華誼兄弟掙得滿堂彩。
兄弟二人運用融資手法、利用多種資金拍片、激勵導演藝人創利、提高影片拍攝質量打造影視精品等各種手段,讓華誼兄弟在初登創業板時就獲得各方關注,在創業板這個大舞臺上,王氏兄弟攜手眾多明星,使財富神話又一次實現跳躍式的增長。
陳邦3萬元舞動愛爾眼科
在創業板的造富故事中,最為傳奇的非愛爾眼科的董事長陳邦的故事莫屬:一個不懂眼科技術的“外行人”憑借開眼科醫院登陸創業板富豪榜。
愛爾眼科登陸創業板首日收盤價報51.9元,以此計算,陳邦持有的2380萬股股份賬面財富就達到了12.35億元。除此以外,陳邦控股的41.65%的湖南愛爾投資也持有6000萬股愛爾眼科,則陳邦的實際持股量合計達6544.6萬股,因此,陳邦的身家高達33.97億元,成為創業板第二大富豪。
愛爾眼科的招股說明書中對陳邦履歷的介紹極為簡單。現年44歲的陳邦是愛爾眼科創始人,碩士畢業,湖南大學兼職MBA導師。但在這張簡單的履歷表背后,陳邦卻有著極為豐富且頗具傳奇色彩的個人經歷。陳邦是軍人出身,退伍后做過器材代理、文化傳播,還做過房地產,涉足頗廣。
上世紀90年代末的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政策一度放寬,允許民間資本進入此前門檻較高的醫療領域。這讓正在醫療器械行業打拼的陳邦眼前一亮,他在醫療新政中讀到了無限的商機,于是毅然決定進軍當時還是冷門的眼科醫療領域。
“當時進入醫療行業主要是想嘗試一下新的領域。”陳邦提起當年的決定時輕描淡寫,但現在看來,他當時推開的是一扇預估高達300億元規模的巨大市場的大門。
1997年,陳邦傾盡3萬元積蓄,采取“院中院”的形式與傳統公立醫院捆綁合作,在公立醫院中設立眼科專科做近視檢查和常規近視手術,依托著公立醫院優勢資源,賺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
然好景不長。2000年,國家開始大力整治公立醫院“院中院”,陳邦只得從公立醫院搬出來,另謀出路,并于2001年在遼寧沈陽開設了第一家專科醫院。失去了資源上依托,愛爾眼科的生意一落千丈。其間,因為生意不好,陳邦的重要合作伙伴同時也是愛爾眼科的技術骨干選擇了離開。
不過,車到山前必有路。2002年以后,不服輸的陳邦在逆境之下選擇與他人或單位合資的形式成立連鎖醫院。2003年初,愛爾眼科在長沙、成都、武漢等地幾乎同時開出了四家醫院,同時大力招兵買馬,此時,眼科醫療已經成為熱門專業,愛爾眼科生意順風順水,名氣直逼北京同濟醫院和中山大學眼科醫院等行業翹楚。
此后,愛爾眼科開始將觸角向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和湖南地級市等三線城市延伸。短短數年,在全國11個省市開出19家連鎖眼科醫院。
愛爾眼科的財報顯示,2006年至2008年,愛爾眼科營業收入分別為1.91億元、3.2億元和4.39億元。
愛爾眼科登陸創業板之后,陳邦身家暴漲,從最初的3萬元到當前33.97億元的賬面財富,陳邦的創富故事為創業板增添了不少勵志色彩。(楊 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