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份科學調查報告都是通過大量數據對客觀現實進行高度抽象、概括和總結,以期揭示事物的本質。對于公眾而言,要了解這些抽象數字背后的真實故事,需要通過專業人士的解讀。對此,課題組相關成員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記者:請全面概括此次調查得出的我國亞健康人群的主要特點。
課題組:(1)就城市發展水平而言,中型城市居民的亞健康的各個指標均較高,顯示中型城市居民的整體身心健康水平比較低。大城市居民表現為出更多行為亞健康問題,而小城鎮居民表現出更多的軀體癥狀。
(2)就性別而言,男性更多地表現出行為方面的亞健康問題,而女性較男性更多地處于生理、情感、認知和自我方面的亞健康狀態。
(3)就婚姻狀態而言,未婚者整體健康狀態要好于已婚者,而已婚者之中,初婚者好于再婚者、離異者和喪偶者。
(4)勞動力人口的年齡與其亞健康狀態呈U型曲線的關系,35~40歲年齡段的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最高,他們在亞健康各個指標上表現得十分均衡。
(5)就受教育程度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身心健康狀況越好。
(6)就職業人群而言,軍人、經理人員、私人企業主、公務員以及個體工商戶的身心健康狀態較好,而大學生、城鄉無業者、農業勞動者(含農民工)、離退休人士的身心健康狀態較差。
(7)就經濟狀況而言,隨收入水平增加,個體的身心健康水平越高;但是,行為亞健康問題正好相反,收入水平越高,問題也越多。
記者:長安居大不易。城市越大人情越冷,個體生存難度和問題也越多。調查結果認為第二類城市居民的亞健康的各個指標均是最高的,與我們的一般感覺有出入啊?
課題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居民的軀體健康水平越高,這是已經被廣泛證明了的事實。所以,小城鎮居民表現出更多的軀體癥狀是可以理解的。同樣,二類城市居民的亞健康狀況較為嚴重,可能跟這些城市的社會收入差異比較大有關系。一般來說,社會收入不平均會導致居民的身心健康問題。
記者:人到中年萬事忙,中年人身心具疲,問題最多,目前報道的工作狂、猝死大都在這個年齡階段。此次調查的結論認為“35~40歲年齡段的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最高”,對此,我們該如何理解呢?
課題組:35~40歲年齡階段的人群,其身心各個指標的功能均為最好。更具體的結果是,不同的年齡階段,其亞健康的表現是不一樣的,18~23歲區間的人群的亞健康狀態較少的表現為軀體方面和自我方面,更多的表現在社會適應方面;54~65歲階段的人群其亞健康更多的表現為積極情緒較少,同時認知問題較多。
相對而言,這個年齡階段的人群是壓力相對較大的群體,但是,35~40歲的人群,其身心各方面的機能的狀態相對都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故其身心健康水平會最高。至于疲勞致死的特例,更多的與軀體亞健康相關,但是亞健康本身還含有其它的內涵,它包含身體亞健康和心理亞健康以及社會適應亞健康。
記者:最早對亞健康的關注是從對城市精英、白領出現問題開始的,他們也正是高收入群體,為什么此次調查得出的結論與我們的感覺相悖呢?
課題組:傳統的觀點認為慢性疲勞綜合癥與受教育程度和社會經濟地位有關,但也有不同觀點,認為低收入、低教育水平、低社會地位是慢性疲勞的最重要的預測先兆。這可能是因為心理與環境的危險因素。處于不同社會經濟環境中的人們,其許多問題都不同,包括:健康護理習慣(如營養、常規鍛煉、定期體檢),行為風險因素(如使用酒精、藥物、煙草),獲得足夠的健康照顧(如健康保險福利與受到足夠的照顧)、心理壓力的水平(如歧視、失業),接觸有害環境的數量(如空氣污染、鉛和其它毒素)。(陶映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