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切實做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
1.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
堅持以人為本,是我們黨根據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是歷史發展的主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來的。堅持以人為本,與我們黨提出的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與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以人為本的人,是指最廣大人民群眾。在當代中國,就是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勞動者為主體,包括社會各階層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以人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發點、落腳點,就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堅持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體地位,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就要堅持在全國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關心每個人的利益要求,體現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滿足人們的發展愿望和多樣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權;就要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既有著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基,又體現了時代發展的進步精神。中華文明歷來注重以民為本,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于人”,強調要利民、裕民、養民、惠民。我們今天強調的以人為本,繼承了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與它存在著實質上的區別。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體現了樸素的重民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和階級矛盾、減輕人民負擔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對于“君”、相對于統治者而言的,其本質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者的統治地位。以人為本堅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地位,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以人為本也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義。近代西方人本主義反對迷信、崇尚科學,反對專制、崇尚自由,反對神性、張揚人性,對于反對封建主義、推進人的解放起到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人本主義離開具體的歷史條件,離開人的社會性,以抽象的、永恒不變的人性說明社會歷史,在本質上是為資產階級取得和維護統治地位服務的。以人為本,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而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義,則站在唯心史觀的立場上。這是它們的根本區別。
2.以人為本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
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人民群眾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創造了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胡錦濤同志指出,相信誰、為了誰、依靠誰,是否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對于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來說,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發揮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來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始終是最緊要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國各族人民實現自己利益、創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業,是億萬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創造性事業。廣大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是我們事業成功的保證。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人翁作用,營造充分發揮人民群眾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形成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力量。
中國共產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黨的全部任務和責任,就是帶領廣大人民實現自己的利益。無論是戰爭年代浴血奮戰推翻三座大山,無論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還是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最高標準。必須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和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實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具體地、深入地落實到黨和國家制定和實施方針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實到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和行動中去,落實到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