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希望中印媒體成兩國溝通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印駐華大使:形象和現(xiàn)實息息相關 中印應增加了解][張炎:把握機遇深化合作][周明偉:加強文化交流 促進中印關系發(fā)展]
中國發(fā)展門戶網(wǎng)3月30日訊 2010中印發(fā)展論壇3月30日在北京舉行,論壇由中國外文出版發(fā)行事業(yè)局主辦,中國網(wǎng)、中國發(fā)展門戶網(wǎng)承辦。中印雙方嘉賓圍繞“中印的相互理解與媒體責任”和“中印的經(jīng)濟交流與利益互惠”兩個話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中國人民外交學會亞非拉部部長曾建華在中印發(fā)展論壇上做了發(fā)言,以下是發(fā)言全文:
很高興參加中印發(fā)展論壇,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也是了不起的開始。我想做三點評論,然后提兩點建議。今天大家談的最多的可能有三個詞,一個詞就是誤解,第二個詞就是媒體,第三個詞是交流。
關于誤解,我想,過去的誤解是有歷史原因的,由此引起相互隔絕了很長時間。但是現(xiàn)在的誤解,我有一點覺得莫名其妙,里面很多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相互的不信任,或者相互的猜疑,或彼此不放心,更多的來自相互的競爭。我聽到很多印度朋友提到中國和印度的競爭是沒有辦法的,因為一山難容二虎。我對他這個想法有不同的看法,因為印度和中國怎么能放在一個山上呢?如果說整個世界是個山,你把美國放在什么地方呢?所以,這個比喻本身是不太恰當?shù)摹?/p>
第二個詞是媒體,中印兩國高層都是有共識的:發(fā)展兩國關系。毫無疑問,現(xiàn)在關鍵是兩國的國民感情怎么改善的問題,怎么改善?需要加溫,誰來加溫?只有媒體。因為什么呢?中國和印度的人員來往實在太少了,一年才50多萬。我舉一個我們的鄰國的例子,中國—韓國一年是600多萬,每周的航班是800多個班次,我們中國和印度加起來是24億人,才53萬人的交流,實在太少了。但是一下子讓這個交流馬上增加很多,我覺得可能性也不是那么大,也沒那么快。這就需要媒體,媒體的作用非常重要,媒體被譽為“無冕之王”。但是媒體也不是無所約束的國王,我想新聞自由應該是以不損害別人作為前提條件的。所以,在報道對方情況的時候,我想還是應該全面地、客觀地報道。
第三個詞是交流。我覺得我們的交流實在太少,我們是不是可以把一些問題放在一邊,然后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兩國關系。當然可以記住彼此的關切,先不要爭論,中國為什么能夠發(fā)展,剛才Rabade先生講了,中國的發(fā)展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但是有沒有想過中國變化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不爭論這些問題。曾經(jīng)有人跳出來爭論,但是后來還是沒有爭論,才有中國今天的發(fā)展。所以,中印關系的發(fā)展我想也是先發(fā)展起來,先交流起來,只要兩國的交流能夠起來的話,我想能形成一個潮流,可以推波助瀾。這個交流除了媒體之外,我覺得青年交流非常重要,為什么?因為老一輩的怨恨可能化解起來比較困難一些,但是年輕人就不要背上老一代的包袱,所以青年交流非常重要。
最后我想提兩點建議:第一,建議兩國政府支持成立一個媒體合作委員會,為什么說這個呢?因為我覺得雙方誤解太多了,需要有一個平臺交換信息,通報情況,共同討論如何處理一些突發(fā)事件或者是敏感問題的處置方式,或者核實一些事件的真相,我覺得媒體合作委員會非常重要。第二,建議媒體報道的導向是不是可以用文化和經(jīng)貿(mào)合作當背景,為什么挑這兩個呢?因為這兩個是兩國合作的最強音,拿它當背景怎么做都不過分。但是我的意思不是一定要忽略分歧,避重就輕。不是這個問題,因為我覺得媒體太敏感了,我們的受眾不一定都是精英,分歧可以交給智庫來解決,他們可以在關門的時候討論任何問題,為兩國政府建言獻策。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