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名部長、其中7名女性,本屆法國政府亮相之初就展示了“與過去決裂”的風范。同德維爾潘時任總理時領導的30多名部長的內閣相比,菲永政府不僅大大“瘦身”成功,而且將環保與可持續發展部列為眾部之首,并增設一個全新的移民與民族認同部。
前者整合了環境、能源、交通等與環保領域密切相關的職能部門,凸顯新政府對環保新能源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視;后者收編了原內政部、社會事務和外交等部門分別負責的移民、社會救濟和發展援助事務,強化了政府對移民的管理和控制。由此可見,法國政府根據治理國家的需要對各部門進行調整和撤并,是法國行政機構設置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符合法國國情、制度、社會、經濟和法治建設的機制架構需要。
法國是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國家。政府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由總理、國務部長、部長、部長級代表、國務秘書等成員組成。總理由總統任免,政府其他成員則由總統根據總理建議任免。總理是政府首腦,領導政府的活動。緊隨總理之后的國務部長地位高于其他部長,相當于副總理一職,有組織和協調部長間會議的權力。如今該職位設置更多出于國家行政禮儀上的考慮,因此多由重要部委的部長同時兼任。接下來就是各掌國家一方事務大權的各部部長。部長級代表地位與部長地位相當,承擔內閣分配的具體某領域事務,可以出席每周舉行的部長例會,在一些場合亦代表部長身份出席活動。該職位設置非常靈活,在第五共和國第一任總理德勃雷首次組閣時曾只任命了一位部長級代表。在希拉克組閣期間甚至沒有設部長級代表。其他歷屆政府也根據需要任命數量不等的部長級代表。在政府內閣部級職務里,最后一級則為國務秘書,其對部長負責,分管事務較細,如隸屬外交部負責歐盟事務的國務秘書,總理府新聞發言人也由國務秘書擔任。該職位相當于我國中央行政級別里的司廳級。
法國每一屆新政府上臺,都會對原有的部門設置進行調整,但基本遵循了大部門體制的模式。從戴高樂將軍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至今,總理內閣的部門數量均在15至20間徘徊。其中內政部、外交部、國防部、經濟和工業部、國民教育和研究部、青年體育部等常規部門變化不大,除此之外根據管理需要進行合并重編出一些新部門就成了每屆政府獨有的特色。與之相應的部長級代表和國務秘書也隨時出現擴編或縮減的可能。本屆菲永政府里的環保與可持續發展部和移民與民族認同部就充分體現了法國中央政府管理國家事務的“對口”需要。
雖然大部門編制數量變少了,但其下設的次一級單位和管轄的事務內容并沒縮減,形成了一種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圖,因此法國的公務員數量也極為可觀。如提到的環保與可持續發展部,旗下包括八大領域:可持續發展、環境、能源及原材料、交通及基礎設施、設備、市政規劃、海洋和領土整治。每一個領域又進一步按行業或地區細分,設置垂直或間接管理機制。所以上萬名公務員的編制在如此超級大部里也就不足為怪了。還有掌管國家經濟發展的經濟、財政和工業部,其領域涉及經濟、財政和工業等政策制定,同時負責經濟宏觀管理、財政預算和決算、轉移支付、國際貿易、稅收管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政策和協調。當之無愧被人稱為“一個不可攻破的大堡壘”。該部門僅在巴黎總部工作的員工就有近萬人。
龐大的法國政府機構管理工作中同樣遇到了行政程序僵化、人浮于事、開支過度的問題,減員增效和節約開支成了國家行政機構改革的兩個主要目標。據統計,截至2006年底,法國共有公務員510萬人,占全國人口近十分之一,機構重疊、辦事效率低、玩忽職守、敷衍了事的現象隨處可見。記者本人在法國就曾領教過辦理一張臨時居留證的繁瑣手續,需要跑警察局3至4次,每次排隊3小時以上,最終用了3個月時間才徹底拿到一張有效期一年的居留證,而下次更新該證件又需提前至少一個月遞交材料,如此算來能安心拿著這“寶貴”的臨時身份證四處走的時間不過8個月。這樣的行政效率還能不改么?還有510萬的公務員開支,2006年達到1330億歐元,幾乎占去國家總預算的44%,換言之發展國家建設的開支近一半用來養活公務員,法國的國庫又怎能不連年出現赤字?
因此,在法國總統薩科齊的一系列宏偉改革項目中,行政機構改革勢在必行。總理菲永在去年7月初的全國高級公務員會議上發表講話,承諾將推動國家行政機構進行一場“革命性的”現代化改革,強調簡化行政程序和改革創新,使公務員隊伍成為促進社會和諧、促進經濟發展、增強國家競爭力的“王牌”。談到具體措施包括從2009年開始,每兩名公務員退休中只招聘一位新人,這樣一來,5年之后公務員隊伍可望壓縮一半,同時加以機構優化調整,達到減員增效的目標。總而言之,精簡公務員、整合各部門重疊資源,都應從提高行政和公共服務機構為民眾服務的角度出發、為保證國家機器高效運轉的角度出發。(人民網駐法國記者 李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