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標準委5月15日發布意見,食品標準體系加速接軌國際――
吃有標才有準兒
民以食為天。吃什么才安全?這是群眾最關心的一個熱點。標準,作為食品安全的第一道保障線,作用越來越大。確保農產品和食品安全,必須實現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標準化、規范化管理。5月15日,國家標準委發布了《加強農業和食品安全標準化工作的意見》。
標準“壽命”將縮短
國際標準采用比例力爭達85%
當前我國食品標準太多、太亂,一方面與國際不接軌,另一方面標準門檻低、一些不法企業鉆食品標準缺陷空子,假冒偽劣充斥市場,坑害消費者。
在清理食品安全標準的基礎上,國家標準委把修訂可食用農產品、加工食品1141項國家標準和1322項行業標準作為工作重點。到“十一五”末,我國食品標準的標齡由現在的平均12年降低到4.5年制修訂周期控制在2年之內,基本建成以國家標準為主體,與國際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基本接軌的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我國正在對國外技術法規草案中涉及我企業利益的技術內容加緊研究論證,提前消除國外不合理的技術性要求。2010年前完成一批食品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比對分析研究課題。
“十一五”末,力爭實現食品標準采用相關聯的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比例提高到85%。鼓勵企業大力推行和使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加快食品標準領域自主創新,力爭使我國的白酒、茶葉、中藥材、糧食等優勢產品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
添加劑是重點監管對象
標簽標識要讓消費者看得懂
“蘇丹紅”事件曾引起消費者的極大關注,讓人記憶猶新。調查發現,違規濫用食品添加劑是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罪魁禍首。
今后,國家標準委將突出監管食品中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對農藥殘留、獸藥殘留、致病性微生物等有限量要求,對食品添加劑有使用衛生要求。實施好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和ISO22000等標準,嚴防加工過程中的二次污染,嚴禁使用非食品用化學物質。
針對非法添加劑等造成的突發事件,要從使用情況信息的收集入手,開展分析和研究,并在標準的立項、起草、審批發布等環節建立快速應對機制,提高標準化工作的主動性和適用性,為準確、及時處理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提供制度保障。
國家質檢總局的抽查結果顯示,濫貼標簽或標識失范是導致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在今后一個時期,國家標準委將突出對食品標簽標識的標準進行制修訂,重點開展食品營養標簽、轉基因食品標簽等國家標準的制修訂。食品標簽標識納入食品質量安全準入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公開透明,要讓消費者看得懂。
普及農產品溯源制
餐飲服務業趨向標準化
我國食品質量標準有近3000個,而與流通有關的標準僅100個,相對于生產與加工標準來說,數量差距很大。在流通相關標準不足的情況下,即使食品生產質量合格,也難保不在流通環節出現質量安全問題。
源頭管理是根本,當前重點是逐步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的溯源制度,指導種養殖領域標準化、規范化生產。全國已有189個農產品批發市場實行標準化試點。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標準化,要抓好場地環境衛生、鮮活農產品市場準入要求,確保包裝材料、運輸器具、倉儲設備等標準實施。
此外,餐飲服務業標準化趨勢成為一大亮點。以餐飲業環境衛生要求、餐飲業術語、餐飲企業經營規范、餐飲業服務質量要求、餐飲業配送服務為重點,建立科學的餐飲服務標準體系,確保飲食安全和衛生,減少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 (記者原國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