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類、變態反應性皮膚病
接觸性皮炎
接觸性皮炎是指人體皮膚接觸某種物質后,在皮膚或黏膜上發生的一種炎癥。通常表現為接觸部位的邊界清楚的炎性水腫性紅斑,較重時可有糜爛、滲出。
因災區震后防疫時,會使用大量各種消毒用品。絕大多數都會對皮膚、黏膜產生過敏或刺激作用,因此應注意預防。
治療可以清熱除濕中藥內服,如龍膽瀉肝丸、當歸苦參丸等。西醫治療可試用撲爾敏等抗組織胺藥,療效不佳或癥狀較重時,糖皮質激素也可選用。
外治法當皮疹有糜爛滲出者,可選用3%硼酸溶液、中藥馬齒莧煎水作冷濕敷,然后可外用糊膏。水腫性紅斑可外用爐甘石洗劑。
丘疹性蕁麻疹
丘疹性蕁麻疹發病與昆蟲叮咬有關,是由節肢動物類叮咬引起的。災區房屋倒塌后,節肢動物,如臭蟲、跳蚤、蚊子、螨類被大量釋放出來。
典型皮損表現為風團中央有小丘疹或水皰。皮疹可群集或散在分布,但一般不對稱。多有劇癢,以夜間尤甚。常因搔抓而繼發細菌感染。病程約1~2周,損害消退后,可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斑。
應注意環境、居室和個人衛生,以杜絕引起本病的昆蟲滋生。并可噴灑殺蟲劑,以消滅臭蟲、跳蚤、蚊子等有害的節肢動物。中藥治療可以參考接觸性皮炎。西醫治療可試用撲爾敏等抗組織胺藥,可外用爐甘石洗劑,糖皮質激素藥膏也可選用。
第三類、物理性皮膚病
摩擦水皰
摩擦水皰顧名思義,水皰的產生是由于摩擦所致。災區搶險救援人
員因長時間的工作和行軍,致使局部如手掌、足跖形成水皰或者大皰。
預防最為重要。如已出現皮損,對小水皰一般無需處理,常能自行吸收。
大皰有皮膚緊張、感覺不適或疼痛時,可作短暫休息,并進行引流。但皰壁不應完全去掉,作為保護創面之用。對已感染者可清潔創面后,局部消毒包扎。
摩擦紅斑
摩擦紅斑主要為皮膚皺折處的濕熱刺激和互相摩擦所致,好發于頸部、腋窩、腹股溝、關節屈側與陰囊處。初起時,局部為一潮紅充血性紅斑,其范圍多與互相摩擦的皮膚皺裂的面積相吻合。表面濕軟邊緣比較明顯,較四周皮膚腫脹。若再發展,表皮容易糜爛,出現漿液性或化膿性滲出物,亦可形成淺表潰瘍。
因此,災區搶險救援人員應注意皺折部皮膚清潔衛生,保持干燥,
出汗時尤需注意,可在清洗后撒布粉劑,以預防本病發生。治療是直接消除皺襞部皮膚浸漬,紅斑時撒布硼酸滑石粉、松花粉等,糜爛滲液時涂布甲紫氧化鋅油、甘草油、紫草油等。
痱
痱子是夏天最多見的皮膚疾病之一。是由于氣溫高、濕度大,身體出汗過多,不易蒸發,汗液浸漬表皮角質層,致汗腺導管口閉塞,汗腺導管內汗液儲留后,因內壓增高而發生破裂,汗液滲入周圍組織引起刺激,于汗孔處發生水皰和丘疹。多發生在頸、胸背、肘窩、腘窩等部位,小孩可發生在頭部、前額等處。
災區生活條件艱苦,搶險救援人員工作繁重勞累,容易誘發本病。
臨床上,痱子分為三種類型:
1、白痱(晶形粟粒疹)是汗液在角質層內或角質層下溢出而成。常見于高溫環境中大量出汗、長期臥床、過度衰弱的患者。在頸、軀干部發生多數針尖至針頭大淺表性小水皰,壁極薄,微亮,內容清,無紅暈。無自覺癥狀,輕擦之后易破,干后有極薄的細小鱗唇。
2、紅痱(紅色粟粒疹)是因汗液在表皮內稍深處溢出而成。臨床上最常見,任何年齡均可發生。好發于手背、肘窩、頸、胸、背、腹部、婦女乳房下以及小兒頭面部、臀部,為圓而尖形的針頭大小密集的丘疹或丘皰疹,有輕度紅暈。皮疹常成批出現,自覺輕微燒灼及刺癢感。皮疹消退后有輕度脫屑。
3、膿痱(膿皰性粟粒疹)是痱子頂端有針頭大淺表性小膿皰。臨床上較為少見,常發生于皺襞部位,如四肢屈側和陰部,小兒頭頸部也常見。膿皰內常無菌,或為非致病性球菌,但潰破后可繼發感染。
注意防暑降溫,注意皮膚洗滌、清潔,保持皮膚干燥,清洗后撲撒痱子粉可預防痱子發生。痱子已發生不要用手搔抓,不要燙洗。可用溫水沖洗擦干,撲撒痱子粉。抓破后有感染的患者,應涂用抗生素藥膏。中藥以清熱除濕消暑為原則,可內服藿香正氣丸、十滴水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 皮膚科 婁衛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