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曾經一度成為頗受關注的時髦詞匯,在大多數人眼里,抑郁癥似乎是一些生活優越、位高權重的上流人士才能享有的“特權”,在厭倦了富足的生活之后偶爾用來小資一下的“貴族病”。
11月27日,全世界精神科專家在倫敦抑郁癥討論會上提出,到2020年,世界范圍內的抑郁癥很可能成為除心臟病外最大的一種疾病。人們為何會引發抑郁癥?抑郁癥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病癥?它與季節是否有關?為此,筆者采訪了北京安定醫院抑郁癥治療中心副主任王剛博士。王剛介紹說:“其實抑郁癥就跟感冒一樣平常,人們無需為此過于擔憂。”
抑郁癥是心境障礙
您是否最近天天都心情低落,無精打采,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呢?您是否感到異常沮喪、頭暈、行動遲緩、體質下降、記憶力下降、夜里不能入眠呢?如果這樣,那一定要小心,您的內心可能患“感冒”了。
面對抑郁癥,初次看病的人往往站在掛號臺前不知道看哪個科,心理咨詢?綜合門診?絕對不是精神科!對待抑郁癥,人們大多將其曲解了。
“很多人認為,抑郁癥是心理問題,或者是意志不夠堅強,承受壓力的能力差,不把它當病,其實這是誤區,”王剛說,“其實,抑郁癥就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精神障礙,或者更流行的說法是心境障礙,是人在某一段時間內顯著而持久的心理疾病。”
根據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對北京市15歲以上的城鎮戶口進行抽樣,結果表明抑郁癥終身患病率為6.87%%,也就是說,每100個人中有7個人一生中至少患一次抑郁癥,而十幾年前的數據僅為0.83‰。雖然大家對抑郁癥的認知水平依然不夠,但王剛樂觀地認為,現在大家越來越了解抑郁癥,公眾的認識度已經比幾年前提高了很多,大都能夠正確處理和對待,這都得益于抑郁癥的宣傳。
抑郁癥不是白領的專利
抑郁癥是因為壓力大導致的嗎?是不是只有白領才會得呢?對此,王剛說:“任何人都有可能患病,不單單是白領。”
中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真正的高發人群是經濟水平相對較低、收入較低的人群,而不是高知識、高收入人群。王剛對此解釋說,這與這類人群文化水平偏低,對精神層面關注度不夠,對疾病的認識度不夠有關。高知識、高收入人群相對而言,更關心自身健康,同時他們對抑郁癥大多有一定的了解,比較容易接受,是患病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如何使低收入人群更加關心自己的精神疾病,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
抑郁癥要早干預
最近幾日,安定醫院治療抑郁癥的病人多了起來,而且多數為女性。難道冬季萬物凋零,也會讓人們的心變得“冰冷”嗎?
統計表明,抑郁癥一生中的發病率約為5%%,其中15%%的病人在冬季初次發病。對此,王剛解釋說,時下是抑郁癥的高發季節,確切的機理尚不清楚,但冬季萬物肅殺,很容易使人觸景生情。另外人的內分泌系統可能出現紊亂或不協調等癥狀,情緒波動較大都是造成冬季抑郁癥高發的主要原因。而女性的患病比率是男性的兩倍,這與女性承受壓力的能力相對較差有一定關系。
王剛強調,如果有抑郁癥的征兆,一定要盡早干預。多數人認為早期階段可以不接受治療,通過自我調節而治愈,但抑郁癥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它是間歇性的,很多病人在首次看病前都有過不止一次的患病,而患者并不自知。如果不盡早治療,只會越來越嚴重,發病間歇越來越短,且難以根治。
治抑郁癥不能總打“親情牌”
對于抑郁癥的治療,目前主要還是依靠藥物,但是輔助治療也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患者必須增強對壓力的耐受能力和提高社會實踐的應對能力。”王剛說。另外,通過親屬朋友讓他們重獲回歸社會的信心和勇氣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王剛強調,親屬朋友們的關心是很重要的,但不能總是把病人放在玻璃罐中好好保護起來,而是要把他們盡量地推向社會。患病者如果一味在家中等待著自我治愈,而不是去適應社會,是無法在痊愈后再次面對壓力和社會的,所以親朋好友們應該下“狠心”幫助他們再次回到社會。
另外,在輔助治療上也可通過適當的鍛煉和飲食改善抑郁癥癥狀。根據日本最新研究表明,多食用綠色蔬菜、胡蘿卜等葉酸含量高的食物可以減少憂郁癥的患病幾率。多食用多糖食品和蛋白質,也能比較好地改善這種狀況,如全谷米、大麥、小麥、燕麥、香蕉、奶制品、雞肉等。
抑郁癥就在我們身邊,請您經常為自己的心量量體溫,看看它“感冒”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