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開天價藥方就要成為歷史了,老百姓以后不用為看病貴的問題發愁了!”十七大召開連日來,關于廣東要在全國率先實行“醫藥分開”的消息被人們喜悅地傳遞著——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省衛生廳廳長姚志彬解讀十七大報告醫療衛生事業建設部分時表示,關于“醫藥分開”的問題,中央已經定了調子,廣東下一步將剝離醫院門診藥房。
“醫院最好不要有自己的藥房,讓患者到社會上去購藥。”這位廣東衛生界首席官員對這場改革的內容說得很明確。而另據記者了解,在上述表態作出后,廣東省醫藥行業協會緊急召開常務理事會,研討如何落實這一“醫藥分開”戰略決策。
看來,在十七大東風勁吹下,喜歡搶先弄潮的廣東人這次又要走在前面了。
怎樣分要看老百姓方便
“廣東衛生發展改革將迎來新的高潮!”姚志彬的表態使人充滿期待。他說,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等原則,為衛生工作的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門診不賣藥,對市民是好事情,能省不少藥費呢!”逢源街居民周先生的這句話,代表了大多數市民聽到這一消息后的反應。
在采訪中,很多市民認為當今醫院“以藥養醫”是造成看病貴和藥價虛高的癥結,即將到來的改革是治理看病貴的治本之舉,能扎扎實實給百姓帶來實惠。
也有些市民對于此舉會不會帶來購藥難懷有幾分隱憂。對此,姚志彬認為:醫藥如何分家,分到什么程度,要看怎樣最方便老百姓。而像非洲有些國家那樣,醫院里沒有藥房,患者提籃子買藥上醫院治療,這種方式也不太現實。
解讀報告中“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原則時,姚志彬指出,廣東要鼓勵更多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目前廣東醫療服務領域的社會資本僅占10%不到,全國則更低,隨著人民群眾對醫療需求多樣化的需求增長,今后醫療服務主體仍然是公立醫療機構,但可采取多種形式并存,也不排除公立醫療機構轉化為民營醫療機構的嘗試。
確保普通廉價藥出現在藥店
記者最新獲悉,昨天剛剛結束的廣東省醫藥行業協會常務理事會又傳信息:廣東省緊跟十七大精神的這一改革正在向實質問題邁進。
在這次緊急召開的專門研討中,該省醫藥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張俊修認為,醫藥分開是我國醫藥產業發展史上劃時代的戰略決策,接下來協會將盡快研究“醫藥分開”后醫藥產業如何加強行業自律、如何盡快建立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完善基本藥物制度、確保藥品安全等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部分與會代表提出顧慮,認為具體實施起來還有相當大的難度,“醫”與“藥”該怎么“分”、“分”給誰、“分”到多大程度,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困惑。廣東省政府糾風辦副主任劉仁洲、省經貿委處長劉次英則強調,眼下的關鍵是要各方盡快轉變觀念,認真吃透中央精神,聯合政府把“醫藥分開”落到實處。據悉,該省醫藥行業協會還將在11月2日到3日,在化學藥、中藥、醫療器械三個領域內召開“醫藥分開”的具體落實研討會。
廣東醫改使人們看到希望
十七大報告說,“醫藥分開,建立基本藥物制度是關鍵,要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保證群眾基本用藥”。有醫院負責人指出,目前,一些常用藥價格十分便宜,深受患者歡迎,但買不到。醫藥分開后,應讓大量常見藥在藥店出現,降低看病費用,減少個人和國家的負擔。
記者了解到,這幾年,廣東一直在加大財政投入,試圖通過各項措施,讓群眾看得起病。改革力度在農村尤為明顯。
幾年前,廣東就提出“讓患者看得起病,需要讓更多城市人參保,讓更多農民參加合作醫療。”十七大報告指出,醫療衛生制度要“以農村為重點”,近年來,建立在“公益性”基礎上的廣東“新農合”發展迅速。今年,廣東省財政對全省農村衛生的投入達到22億元,全省農村合作醫療總籌資達到30億元。各地“新農合”保障水平不斷提高,補償封頂線提高至1萬元以上,補償標準最高達6萬元。省財政的“新農合”補助經費從2002年的7000萬元增長到2006年的6億多,5年間共投入11億元,有效地緩解了農民看病難問題。
去年,廣東宣布對欠發達地區的行政村,實行一村一站一醫,每年發給“赤腳醫生”固定補貼。連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都說,這一舉措在全國絕無僅有。
今年9月起,廣東計劃在兩年內免費培訓公共衛生管理干部和鄉鎮衛生院院長1000多名、鄉鎮衛生院業務骨干3000多名、鄉村醫生20000名,受惠人口將超過4200萬。(記者 鄧新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