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子質量每年下降1%
從精子庫成立那天起,李錚就遇到兩個難題:一是合格的捐精者不足,二是精子質量不佳。“這是個世界性難題。”李錚說。
上海精子庫統計顯示:“捐獻的成功率只有一成”。“10%的捐精志愿者不僅捐獻不成,反而在檢查過程中先查出患有不同程度的男科疾病;而其中大約有1%至2%的捐獻志愿者竟發現嚴重疾病,甚至被診斷為‘無精’或‘少精’。”
李錚并不認為,這就意味著中國男人的精子有多差。按李錚的分析,一方面部分捐精者在捐精前仍然煙酒不斷,嚴重影響了精子質量,從而不能成功捐精;另一方面,合格捐精者的精子密度要求為正常男性精子密度的3倍左右,這一“高要求”導致一部分正常男性也被“拒之門外”。
李錚承認,精子質量“是有所下降,但絕對沒有下降到那么可怕的程度”。就像一個跑5000米的人,量血壓前要休息半小時一樣,測量精子也一樣,“運動后活力會下降”。李錚強調,捐精者接受體檢前,要48小時至7天禁欲,另外體檢前活動量不能大,“一些大學生坐一兩個小時的車折騰過來,肯定受影響,要是像采血那樣有輛采血車就好了”,另外“有些精子庫沒有恒溫設備,儀器也不一定準”,李錚說。
不過,相關研究數據卻在不斷證實男性精子質量下降這個殘酷現實。
國家計生委的研究數據顯示:從1981年至1996年,我國男性的精液質量正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精子活動率和正常形態精子比率分別下降了10.4%和8.4%。甚至在世界衛生組織2003年召開的“環境對生殖影響的國際研討會”上,科學家們發出警告:人類男性每毫升精液的精子密度已經由1950年的1.31億個下降到現在的0.5億個,下降了62%。
讓李錚分外擔憂的是,目前精子庫的捐精子人群主要來自在校大學生,約占總人數的85%。
大學生是捐精主體
“健康男性,大專以上學歷,身高1.70米以上。每人至少要捐獻3次,但只要精子合格,可以繼續捐獻。前3次供精,合格者每次60元,不合格者每次30元。”這是曾經出現在一些大專院校的“捐精”廣告。隨著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國家管制的加強,此種曾經流行于高校的廣告幾近絕跡。
不過,如今,全國各地的精子庫過多依賴大學生的“無私奉獻”。2005年上海精子庫公布的數據可見一斑:“上海市人類精子庫成立兩年來,共有2000多名男士報名捐獻精液,經篩查,300名男子成為合格捐精者,前后合格捐獻精液6000份。其中95%的捐精志愿者來自高校”。
全國其他地方也概莫能外。數據顯示:在廣東,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成了捐精主力,占總人數近八成。據說,研究生擴招后,碩士、博士捐精的比例上升幅度最為明顯。
李錚認為:“文化水平高的人,較能接受新鮮事物。而且大多身體素質好,對捐精的認識較為充足,而且他們時間上又相對充裕。”
并不是所有人都贊成只在大學生中尋找“精礦”。評論人士朱茂文曾在一篇名為《大學生的精子救不了“精荒”》的文章中說:“大學生踴躍捐精是件讓人高興的事,但醫院重點似乎放錯了地方。事實證明大學生并不是捐精的最佳人選,醫院應該鼓勵的是那些最適合捐精的人群解放觀念。”
不過,李錚并未就此放棄,而是加大了攻勢。
2005年3月,在上海精子庫2歲“生日會”上,上海第一批7名“義務捐精宣傳員”從上海市衛生局負責人的手中領到了證書,他們是來自復旦大學、上海市第二醫科大學等高校的在校學生。他們的任務是,“向高校學生宣傳捐精的重要意義!”目標是發展在精子庫半徑1小時車程之內的學校。據說,上海利用志愿者將捐精信息直接帶到男生寢室的做法還被國內其他省市模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