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國務院印發《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緊接著,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衛生部、勞動保障部、中醫藥局等部門先后制訂了9個配套文件,進一步細化《指導意見》提出的有關政策措施,為加快推進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提供制度保障。這一系列政策文件到底向公眾傳遞出什么樣的核心內容?近日,國務院城市社區衛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衛生部副部長蔣作君接受媒體專訪時,對相關政策進行了解讀。
兩大服務功能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包括健康教育、傳染病、慢性病防治、計劃免疫、婦幼保健、老年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具有明顯的公益性質,不以營利為目的。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由政府財政提供資金,免費向居民提供。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的基本醫療服務主要是“小病”和診斷明確的慢性病。
與大醫院的區別
公益性——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更加明顯,除了基本醫療服務以外,更多的是公共衛生。大醫院主要是為了看病,社區除了看小病以外,更大的作用是搞預防、搞保健康復。
主動性——大醫院的人員很少上門,社區衛生提倡主動性服務,上門服務、搞家庭病床。
為全體居民服務——社區衛生服務是為社區全體居民提供的服務,大醫院主要是為病人提供服務。在社區,不但病人、亞健康人群是它的服務對象,健康人群也是它的服務對象,目的是使健康人不要變成亞健康人,使亞健康人不要變成病人,所以整個居民都是它的服務對象。
綜合性——除了醫療以外,社區衛生服務還提供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是多位一體的服務。
連續性——社區衛生服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對你進行連續性服務。比如高血壓,要建立健康檔案,始終追蹤。不像大醫院,你去看醫生就給你看,你不去看,他也不找你。
可及性——社區衛生服務就辦在居民家門口,按照規劃要求步行15分鐘就能到達,而且它的費用,居民也能夠負擔得起。
雙向轉診緩解“看病難”
社區衛生服務定位在“小病”和診斷明確的慢性病的醫療,對沒有能力診治的疾病及時轉到大醫院就診。醫院收治的有關病人在康復期也應根據情況轉回社區護理。這種雙向轉診的制度,既可以有效利用醫療資源,減輕大醫院門診壓力,又可以減輕群眾的經濟負擔,真正讓老百姓受益。大醫院要逐步減少常見病門診服務,集中精力診治疑難重癥,開展臨床科研,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
市級政府承擔主要投入
政府對社區衛生服務的補助范圍包括: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建設、房屋修繕、基本設備配置、人員培訓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以前按國家規定離退休人員費用以及公共衛生服務補助。市轄區和設區的市級政府對社區衛生服務承擔主要投入責任,要按社區服務人口安排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經費。省級政府安排必要的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支持困難地區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央財政從2007年起安排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對中西部地區社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分別按社區服務人口人均3元和4元給予補助。中央對中、西部地區社區衛生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基本設備配備和人員培訓給予必要支持。
降低社區用藥價格
一方面降低藥品加成率,逐步弱化藥品加成收益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補償作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藥品,在不高于政府最高限價前提下,實行順價作價;另一方面,鼓勵生產、供應、使用廉價藥品。對通過簡化包裝、定點生產、統一配送等方式降低成本的醫藥企業,適當放寬企業銷售利潤率。同時,要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優先采購和使用廉價藥品。
社區醫療納入醫保
機構納入方面,允許各類為社區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基層醫療機構申請醫療保險定點服務,其中符合條件者要納入醫保定點服務;規定參保人員選擇的定點醫療機構中要有1-2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納入方面,定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的一般常見病和多發病診療等基本醫療服務要進行逐項審定,明確納入醫療保險基金支付范圍的社區醫療服務項目。引導“小病”醫療進社區,適當拉開醫療保險基金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大中型醫院的支付比例檔次。通過政策引導,使居民能在社區解決的問題盡量在社區解決。
大力培養全科醫生
加強高等醫學院校全科醫學、社區護理學教育和學科建設,組織醫學、護理等有關專業學生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習,有條件的高等醫學院校要舉辦全科醫學研究生學位教育。對從事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專業人員采取脫產或半脫產的方式進行崗位培訓,培訓結果與崗位聘用相結合。探索相關配套政策和培養模式,穩妥推進全科醫學規范化培訓,到2010年各省(區、市)都要開展全科醫學規范化培訓。(作者:徐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