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劉志飛
今年以來,銀行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明顯受到歡迎,但不少投資者反映,預期收益的構成讓人摸不著頭緒。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日前一份報告中指出:“去年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有夸大收益之嫌。”
預期收益率不可靠
社科院金融所“理財產品評價項目組”,日前對外發布了《IFB銀行理財產品發展及評價報告》。這是中國銀行理財市場發展以來,國內首份由獨立第三方依據自建數據庫作出的分析報告。報告依據預期收益率和超額收益率(產品預期到期收益率與相應幣種、期限存款利率的差),對當年發行的69只人民幣理財產品和503只外幣理財產品進行了評價。
從評價結果看,掛鉤產品投資價值要好于非掛鉤產品。不過通過建立模型來測算一項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并將之與商業銀行公布的該產品最高預計收益率相比較,發現部分銀行的部分產品,有夸大收益之嫌。據統計,掛鉤產品中,有32%強的產品,其預期收益比銀行預計的最高收益率低10%以上;另有近13%產品,預期收益率比銀行預計的最高收益率低50%以上。如去年8至11月間到期的2萬元一年期5款產品中,有兩款收益率為2.152%和1.05%,低于同期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水平;某銀行已到期的匯率掛鉤型產品中,有8期產品實際年收益率小于1%,17期產品年收益率低于美元一年期存款利率。
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報告顯示,存在夸大收益率“嫌疑”的,主要是掛鉤類結構型產品。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結構型理財產品,收益率構成都較復雜,而對外公布的預期收益率,從5%到20%,再到45%不等,一個比一個誘人。上海銀監局日前提醒,各類掛鉤型產品預期收益率趨升,但最高預期收益率只是在理想狀態下才能實現,很多產品的實際收益率,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高。
近期結構型理財產品,大多掛鉤股市為主,據粗略統計,其預期收益構成,主要有以下類型,第一種是根據連接標的(如某一指數)漲幅,以及預設的較低參與率,決定產品最終收益。這種收益構成相對復雜,投資者很難算清最終收益;第二種是銀行選擇某一指數做連接標的,只要連接標的不跌,客戶即可獲最高收益。這種收益構成相對簡單,但其最高收益標準,還取決于銀行與國際投行的談判能力;第三種是根據連接標的震蕩幅度的大小,來決定產品的最終收益,這種收益的構成比較容易實現,但是預期收益率的想象空間并不大。第四種相對比較簡單,產品最終收益完全跟蹤連接標的的走勢,收益上不封頂,但也不保證本金,因此這種產品風險較大,而盈利想象空間也最大。
理財專家表示,投資者須謹慎考量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目標收益率,在了解產品預期收益設定規則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