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次談了貪婪、畏懼和盲從,今天接著談后四宗罪。
原罪四, 嫉妒。嫉妒(個人根性)顯然是盲從(群體行為)的根基。輕信流言或過度冒險的行為,往往來自對別人成功的嫉妒。明智的辦法應是,專注自己的投資,以及通過投資來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而避免與人攀比。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卡尼曼等人的“展望參照理論”表明,人的心理目標、努力程度、感受到的滿足和幸福,是很不相同的,個人的觀感——產生于各自的目標、實力、直覺、風險承受能力,性格等等——差別也很大,本來就沒有直接的可比性。即使要比,也須盡量的平和,找“展望值”同自己相仿但略高一點的人來作為參照。
原罪五, 傲慢。心底里自認不如人的,在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多,在股民里則更少。適度高估自己是積極的人生態度,“自我肯定”和“自信心”畢竟是競賽和博弈里必持的進取精神。然而過度高估自身,扭曲而成傲慢,再加上貪婪的誘導,就會真的要命。就拿本次金融海嘯的元兇——超高杠桿率來說,當人們不斷靠借貸來做風險經營,用一元錢做四十元甚至兩百元的生意,居然還自信能完全駕馭風險時,(例如,宣稱市場崩盤的機會十萬年才會出現一次,其實測算模型用的只是過去二十年的歷史數據,)不能不說傲慢是其中的關鍵殺手。投資股市有如兵家之爭,勝負難以確保,需要常懷謙謹和敬畏之心。
原罪六,暴怒。證券博弈,也許是除了戰爭外得失最難逆料的,錯失的可能常常接近百分之五十。然而由于天性,人們對己和對人的要求并不對稱,對失敗和對成功的反應也很不對稱,在失誤發生時往往遷怒于他人。尤其證券投資,決策是一項極具個性的藝術活,因此最好能夠由投資人獨立做出。
美國就做過一項調查,搜索投資賬戶資金流進流出的記錄,結果表明,美國家庭的證券投資,先生和太太分設戶頭的接近六成,在這次危機之前,就已高達48%。這說明即令是夫妻,家庭的理財思路也常不能一致,其分歧的程度在投資虧損時更會上升。約有43%的夫婦承認,2008年以來他們為投資發生了更多的爭吵。
投資失誤引起的暴怒,有損和諧,有害健康,而無補實際。防范之道,第一,不傾巢而出,不拿養老的老本或子女的學費冒險,否則就很難從容進退;第二,把當初投資的理由和動機寫下來,發生重大變化后,無論成敗,拿出記錄來對照。人的記憶則常會扭曲而偏向自己,方便指責別人的借口。研究表明,在投資失誤時,不但夫妻、合伙人容易反目,遷怒責怪基金經理或理財顧問的事更頻繁; 第三,要承認股市投資有諸多不確定因素,超出自己的控制和計算能力是非常正常的。機運不佳時要認要忍,避免過于責難自己,不可動輒惱怒他人。
原罪七,怠惰。股市投資是大眾的多元博弈,但這并不意味是平等的對局,部分精英,無論從組織、資金、經驗、信息、關系、人才、技術支持等各個方面,都占有明顯優勢。比如高盛一類的公司,你必須承認,在短線操作方面絕非其對手。因此,要有勝出的機會,勤勉不可缺少。投資圣手巴菲特非常聰慧,也極為勤勉,然而他所以能夠勝算,主要靠的還是明晰理念的指引。
要是自問悟性不是出類拔萃(稟賦優異的人從來就極少)的,倒可以試試約翰·博格爾的方法,定出規矩,定期(譬如每個月)投資若干指數股,不管市面波動如何,嚴格遵守。長期下來,移動平均的股指回報率,一定會高出市場平均值,而且會勝過大多數專業基金經理。長程的經驗證實,這種方法能跑贏大市,能抵抗通貨膨脹,能贏得穩定的退休收入,而且省事省心,較少情緒波動。
或許有人會批評,假如全體投資人都被動地依賴指數來操作,這個方法就不會奏效:沒人主動冒險進取,去發掘和捕捉機遇,來糾正市場偏誤,指數就是無本之木。不過認知了人的本性(往往會推之過度),我們明白,所有投資人都被動地依憑指數來投資的股市是不可能出現的。
因此,關鍵并不在勤勉,分分秒秒緊盯著盤面的人,業績很可能反而更差。要緊的是投資得有紀律,服膺正確理念的指引,努力去實現自己已經合理設定好的目標。
不妨再絮叨幾句。股民的“原罪”乃人類百萬年進化的結果,并非罪惡,只是擴張過度時就可能造成過失。其實本文所概括的“七宗罪”,如能適度,相互制約,未嘗不是好事。例如,貪婪和畏懼相克,盲從和傲慢對沖,怠惰緩解嫉妒,等等,投資行為還能保持中庸,就像七彩匯成的白光。但是若受到強烈的折射過濾,白光被扭曲成單色激光,無論清一色的貪婪,還是清一色的畏懼,導致的經濟破壞都會非??膳隆?/p>
對于投資者個人,要理解人性存在盲點,如同鐵原子有被磁化的本性,在磁場里就會齊刷刷被極化那樣。投資者怎樣避免被市場極化,避免狂奔到大牛極或大熊極,非常值得琢磨。(孫 滌 國加州州立大學(長堤)商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