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北京發行王府井等四只新股,很多北京人也因此懷揣著發財夢想,懵懵懂懂地成了股票投資者。而我也有幸成了其中的一員,從此開始了自己的投資生活,算下來已經有15年了。在這15年中,我經歷了幾次跌宕起伏的市場波動,經受住了市場的洗禮,有幸成為少數在市場獲得高收益的一分子。
而這些收益可以說是得益于我兩次投資理念的改變。
初入市場,我和很多投資者一樣,自以為不比別人傻,而且是名牌高校畢業,自然能夠戰勝市場,于是,在缺乏基本常識的情況下,不斷在市場上追漲殺跌。一年多的時間,先后買賣過二十幾只股票。我選股的第一原則就是聽別人推薦,第二就是買便宜貨,可是卻沒有任何收益。記得有一次6元買入四川金頂,9元賣出,沾沾自喜,不久發現四川金頂又回到了6元,以為撿了個大便宜,于是再次買進,后來才知道那是四川金頂送股除權,結果該股除權后大跌,損失慘重。還有一次買入蘇常柴,大約有兩個月的時間不漲,終于按捺不住賣掉了,不想,第二天開始放量大漲,最后股價翻番;再有一次是買入馬鋼股份,就是因為它的絕對價格很低,只有2元多一點,結果卻是越來越低,最低時僅僅1.1元,虧損超過50%。幾經換手炒作,資產不僅沒有增長,反而虧損累累,最少的時候僅僅就只剩下初始投資金額的35%。當時真是心灰意冷,不知道希望在哪里。
碰巧一個機會,讓我讀到了巴菲特的一本書,使我得到了一次投資理念上的洗禮,認識到過去一年多的時間中的操作是一種典型的博傻行為,長期看一定是虧損的,而要獲得良好的投資收益,就一定要遵循價值投資的理念,尋找價值洼地。這是我第一次投資理念的轉變。我耐心地按照巴菲特的原則尋找價值股,而當時我國的市場中價值投資這一理念還沒有得到廣泛認可。幾經分析,最終確定深發展、深科技和四川長虹三只股票為重點投資對象,于是不計盈虧陸續賣掉其他股票,買入這三只股票。接下來是漫長的等待,長期的橫盤。當一種理念不被市場認可的時候確實十分痛苦,然而這次我沒有再犯當年的錯誤,堅定信心,持有再持有,堅信是金子就一定會發光。耐心的等待換來了市場觀念的轉換,1996年、1997年歷時兩年的一輪大牛市中,價值投資蜂起,我的這三只股票漲幅巨大,四川長虹的漲幅甚至超過了20倍。我在1997年底至1998年間將這三只股票陸續賣掉。它們為我贏得了第一桶金,我于是走進了中戶室。
2003年,我在中國人民大學進修,第一次接觸到了馬柯維茲的資產組合理論,該理論當時剛剛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該理論的核心思想就是市場不可戰勝,不要追求超越市場。該理論嚴謹的數學推導證明對普通投資人來說過于復雜,但是有兩點結論卻十分有用:一是配置15只不同行業的股票就可以回避非系統風險;二是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確定自己的投資組合β值,就可以放心地等待自己預期的收益。這里所謂的β值,就是一只股票相對于大盤的波動范圍,而β值是根據該股過去幾年的波動計算的。于是,我決定將該理論在我的投資中進行實踐,并根據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我業余投資的特點,確定自己組合的β值為1.15-1.2之間,即比上海綜合指數波動范圍大15-20%。一旦確定自己組合的β值后就堅決持倉不動,而且我又增加了一條,單只股票的市值如果因為上漲超過了總資產的20%,要堅決減倉甚至剔除。這一條為我回避了很多的風險,例如2006年中清倉伊利股份,2007年底減倉萬科。2004年底,我的股票組合按照馬柯維茲理論調整完畢。2005年牛市開始,我的組合每年都跑贏指數10-20%,完全在自己的計劃之內。到了2007年年中,我感覺市場過熱,將組合的β值調低到0.9,也就是要比市場波動小,如果市場繼續上漲,會比市場平均盈利水平低10%,不想市場果然大幅度下調,雖然2008年我也虧損累累,但是比市場跌幅小很多,并完全在自己的預期之內。我的實踐證明馬柯維茲理論在我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同樣適用。2008年底,我認為宏觀面已經發生改變,再次將組合的β值上調到1.15。可喜的是,一輪大行情不期而至,我半年的收益水平已經超越上海綜指10%。由于不需要每天關注市場,不需要經常換股,我一年的換手率通常不到20%,一年的交易量甚至不及一個中戶一個月的交易量,2007年就被營業部客氣地請出了大戶室。
15年的投資經歷告訴我,正確的投資理念直接決定投資收益的高低。對于大多數非職業投資者來說,不可能準確把握市場的脈搏,但是學會并利用正確的投資理念并不難,難的僅僅是堅持。對于大多數中小投資者來說,15只股票的組合太多,但我們可以把它適當減少到3-5只,分布在不同的行業和地區,不貪心,如果平均每年有30%的回報,十年就是十倍,長期投資,必有豐厚的回報,而風險卻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