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股轉持是一項“民心工程”
據證券日報報道國有股轉持政策作為股改后的重要配套措施,終于在6月19日正式出臺了。它從三個方面回應了社會公眾的期待:一、通過轉持制度延長部分國有股的禁售期,可以緩解解禁股對二級市場的壓力;二、即便在全流通體制下進行IPO,也可以運用宏觀調控手段調節市場流量;三、全國社保基金將全力扮演好穩定市場預期的超級機構投資者角色。
鑒于國有資本在我國證券市場中占有較大份額,擁有獨特地位,政策導向性強,制定和實施怎樣的國有股管理政策,將直接影響到市場的長期走勢和短期方向,也直接影響資本市場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形象。
歷經近10年頭的嘗試和探索,特別是在認真總結股權分置改革的經驗之后,中央政府做出了“國有股轉持10%”、“社保基金承繼原國有股東的禁售期義務”的政策安排;按照這一部署,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證監會、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聯合宣布轉持股份“延長三年禁售期”、社保基金理事會“不干預上市公司日常經營管理”。這些政策和制度安排具有鮮明的“民心工程”內涵,是我國資本市場深化改革過程中國有股管理政策的重大突破。
首先,轉持政策體現了“政府不與民爭利”的原則。
1999年至2001年的國有股減持試點之所以不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所謂“按市價減持” (即“按融資額的10%出售國有股”)并將收入上繳社保基金。而新出臺的轉持政策不是把套現多少資金作為尺子,而是一律執行10%的轉持標準,并且延長禁售期。
如此,“公股減持沖動”被鎖定,從政策上制約了“與民爭利”。也從政策上避免了左手為社保充實資金,右手向股民要錢的詬病。
第二,調整了公眾對證券市場市場化改革的政策預期。
市場上一度出現的“大小非減持恐慌”,與人們對股市全流通的認識偏差有顯著關系。不少人認為,全流通就是國有股、法人股大規模拋售;還有一些所謂專家語不驚人死不休地渲染拋售狂潮;也有人建議對“大小非”征收流通暴利稅。
其實,“全流通”并不等于“全拋售”。但是,光講道理還不夠,如果不在國有股管理方面做出一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引導,就不足以“安民”。而這次轉持安排起到了政策安民的作用。
第三,強化了長期投資理念的引導。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對劃轉的國有股權承繼禁售期義務,并延長三年禁售期,但不干預上市公司日常經營管理。社保基金的收獲僅是“享有轉持股份的收益權和處置權”。進一步分析,由于禁售期的存在和延長,社保基金對這部分股權的處置權也是“受限”的——在限售期內不能拋售。這樣的政策安排有助于強化社保基金“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責任投資”的投資理念。
從本質上說,全國社保基金是一個戰略儲備性質的基金,目的是長期應對老齡化,不應當從事短期炒作。因此,社保基金不干預上市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不做上市公司的又一個“婆婆”,也是符合成熟市場中“國家主權養老基金”的慣例的。
第四,留出了進一步完善國有股權管理制度的空間。
國有股份作為全民所有的財富,其用途當然應當是提高人民的福祉。但在實現途徑、方式、方法上,還需要不斷地加以探索和完善。除了轉持,還可以有其它方式;10%的比例也可以根據需要上調或下調;禁售期長短也可以調整。其它機構投資者受托參與國有股權管理的途徑,也可以逐步探索。
當然,國有股權管理制度的任何一項改革,都必須堅持為民的大原則,政策安排上應當執行穩妥漸進、遠近結合、增強市場內在穩定機制的方針。本報評論員董少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