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財富大潮吸引下很多人走向私募基金 揭秘私募07軌跡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2 月 30 日 |
|
業績說話,誰在裸泳?
能拿錢就拿錢當然是一種理想狀態,但是投資者也并非博傻。
“公募基金只收取2%的管理費,而私募基金不僅收取2%管理費,還要拿走20%收益提成,(私募)最后能不能形成有效的回報,我感覺到力不從心。其實讓20%也無所謂,關鍵是你們私募有沒有核心競爭力,為我們投資者獲取回報和收益?”在深圳航天大廈,國信證券的一位資產過千萬元的大客戶向田榮華發問。
不止一位千萬元大客戶這樣問私募基金經理,也不止田榮華一個私募基金經理被投資者問到。類似這位大客戶投資人不在少數,他們往往擔心私募基金的高比例提成(20%)會大幅降低持有人的實際收益。
如果要說服投資者,每個人的道理說一套是一套,公募基金也不例外,但是最有說服力的就是業績,除了業績,還是業績。而實際上私募基金的投資收益如何?從百分之幾到翻番收益,幾家歡喜幾家愁。
一位去年獲得200%收益的私募基金經理今年的業績繼續好看:從今年1月到10月底時,他很早就發掘并且重倉中國平安(601318.SH)、中信證券(600030.SH)、萬科(000002.SZ),這一期間,中國平安增長約242%,中信證券增長約344%,萬科增長約184%。即使11月份股市震蕩回調,一線藍籌回調幅度較大,他現在賬戶上仍有300%的收益。
談到回報率,李馳喜歡談個股收益。因為在這輪牛市里,李馳只在二級市場投資只三個股票,他比這個私募基金經理晚了四個月建倉中信證券。在3月底以 40元左右買入中信證券,在8月份漲到85元時就拋掉。已經完成了由“投機到投資”蛻變的李馳2001年之后離開A股,轉戰H股,避免了四年熊市的煎熬,但他是較早意識A股牛市來臨的嗅覺靈敏的私募,2005年回歸A股,在6元左右發現了招商銀行(600036.SH)的價值,在3元左右買進了萬科,“長期”持有之后在今年8月份,他悉數拋空招行、萬科,而8月份招行最高到39.04元,萬科8月最高到35.34元(復權后相當于53元)。
賣出招行、萬科之后,李馳和員工一起去新疆旅游。在李馳出門遠游的當月,也就是8月23日,上證綜指站上了5000點,股市熱浪襲人,市場又一次狂歡。而5000點上,滬深兩市的市盈率也站上了新高。根據統計數據,滬市的平均市盈率達到59.17倍,深市的平均市盈率更是高達69倍。5000點被輕而易舉攻克之后,大盤開始繼續上沖6000點。
然而股市再怎么漲,已經在山腰撤退的李馳覺得跟自己已經無關了:“在這個估值水平上,再去滿腔熱血地做多,我們沒有信心,我也不知道別人哪來的信心。”
市場沒有持續的暴利。其實,從3500點到4000點、5000點的行情中,眾多私募基金就開始被逼空。從3000點的時候很多私募就開始輕倉操作,4000點、5000點私募看空就更加明顯,不僅私募基金開始輕倉、空倉,連社保基金也開始減持。從5000點到6000點,大盤不斷上探的過程其實是溫水煮青蛙的過程,然而此時公募基金卻不斷加倉,公墓基金這一幕“獨角戲”一直持續到10月。
10月16日,上證指數達到了歷史高點6124.04點,但迎風攀高的狂歡是短暫的。從10月下旬開始,大盤掉頭直下,前期率領大盤直沖6000點的藍籌股開始震蕩整理,而號稱“價值加博弈”的深圳龍騰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吳險峰在10月下調中受了“輕傷”。其所管理的資產在10月調整以后有不小的損失,吳趕緊空出一部分資金,做一些反彈性的博弈操作,不過盡管10月份回吐了不少,吳險峰所管理賬戶的收益也接近100%。
但今年私募被逼空最“慘烈”的例證非趙丹陽——赤子之心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莫屬。由于過早在3000點時看空股市輕倉操作,趙丹陽與深圳國際信托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深國投)合作所管理的三只私募基金產品的收益率并不理想,今年4月-10月的平均投資收益僅僅為7.23%,而三季度的平均收益更是低至3.7%,低于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除了忍受低收益率之外還要忍受投資者的質疑,趙丹陽今年日子并不好過。
私募路徑之一 陽光化蛹動
雖然趙丹陽踏空了2007年牛市,而趙丹陽對私募行業的貢獻在于,他是第一個把私募通過信托渠道引向“陽光化”的。2004年A股處于熊市時,他率先與深國投合作發起開放式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深國投·赤子之心(中國)集合資金信托,由深國投作為受托人,赤子之心作為該信托的投資顧問。扣除信托費用后,投資顧問收取凈利潤的20%,投資者可得余下的80%。
這些私募信托產品又被俗稱“陽光化”私募。如果說剛開始私募信托還“猶抱琵琶半遮臉”,跟隨者寥寥,但是到了2006年、尤其是2007年,“陽光化”私募開始密集發行。東方港灣資產管理公司、曉楊投資管理公司、明達投資顧問公司、深圳林圓投資管理公司等一批私募基金,相繼和深國投、平安信托開展了類似合作。因為這些私募深知,信托是目前私募實現陽光化的唯一通道。
深圳萬勝投資管理公司總經理孔凡鵬原來打算要跟深國投合作發行產品,“連資金也募集到位了,但后來因為信托產品資格在深國投那排隊了很久,最后等到4月份時股指已經很高了,后來就干脆決定不做A股了”。
吳險峰的龍騰資產管理公司4月份成立后馬上提出與深國投合作發起深國投·龍騰集合資金信托,5月份開始正式接受考察,過了半年之后,12月左右才剛剛獲批。由此可見,要通過信托發行私募信托產品并非易事,在深國投和平安門外排隊的私募多了,但斌甚至形容這種情形為過獨木橋。
對于私募而言,發行私募信托的好處不言而喻。“私募信托產品在持股比公募基金要更集中一些。之前私募信托的持股上限是10%,而現在放寬到20%。而在公募,投資一只股票要買到3%、5%都很難。買到2%以上要審批一次,買到3%要審批一次,買到5%又要再審批一次。因而,要集中持股非常不容易。”由公募基金轉向私募基金領域的田榮華深有感觸,“在私募,我們可以將持股比例提高到20%。在市場好的時候,集中投資可以有更高的收益。而在市場不好的時候,我們可以更好地控制風險。”
但是即使私募信托產品的持股比例放寬,而可以給投資者帶來最好收益的往往只有兩三只股票,持股比例將更高,所以很多做得好的私募基金經理不發私募信托產品,因為他們只買兩三只股票并重倉持有。比如李馳和收益將近300%的基金經理,他們往往只重倉兩三只股票,做定向賬戶管理會更適合他們。
正當私募報以極大熱忱去擠信托這座獨木橋的同時,關于私募信托大幅跑輸公募基金和指數的質疑聲不絕于耳。正如前述所言,在今年指數步步高攀之時,部分私募基金經理被逼空,選擇輕倉操作,因此這部分私募的業績與步步攀升的指數背道而馳。
但who care(誰在乎)?等候發信托的私募基金仍然大有人在,而且這也是私募基金名正言順迅速擴張的機會。
|
來源: 中國經營報 |
|
相關文章: |
|
圖片新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