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所推出市價訂單委托方式已滿一周年。市價訂單豐富了市場交易手段,提高了市場效率。
上證所創新實驗室《市價訂單的交易風險與下單策略研究》報告指出,目前約70%的市價訂單能夠在一檔成交,約18%的市價訂單在第二檔成交。但各檔位價格差距在極端情況下可能很大,為控制這種風險,投資者應根據市場情況,下達規模相對較小的市價訂單。報告建議,將成交五檔改為成交若干個最小報價單位來避免這種風險。
長期以來,我國證券市場的訂單(委托)類型一直限于限價訂單。隨著市場規模擴大、交易品種增多以及投資者數量劇增,限價訂單的不足逐步顯現。統計顯示,在連續競價階段,限價訂單撤單比例平均達23.64%。行情波動較大時,撤單比例則高達40%-50%。因此,上證所去年8月對有漲跌幅限制的證券在連續競價階段增加了市價訂單方式。市價訂單極大地提高了訂單的成交效率。2006年限價訂單及市價訂單成交情況統計顯示,平均市價委托訂單的即時成交股數占委托股數的98%以上,而同期的限價訂單即時成交指標值僅為30%。滬市市價委托訂單主要用于A股交易,占比超過86%,幾乎所有市價委托訂單均為個人投資者所運用,占比超過99%。
研究表明,市價訂單并不是沒有風險。由于訂單簿各檔位價格差距在極端情況下可能很大,有個別投資者利用市價訂單交易規則,借機掛出大量超低價格的買單,等待時機與市價賣出訂單成交,企圖獲取暴利。2007年一季度統計數據顯示,盡管五檔保護價格與第一檔的差距平均不大,但個別值差距很大,如權證市價訂單五檔成交與第一檔的差距最大達0.848元,股票最大達4.98元。因此,應將成交五檔改為成交若干個最小報價單位。比如,將股票市價訂單改為成交5個或10個最小報價單位后轉限價或撤銷,對權證改為成交10個或20個最小報價單位后轉限價或撤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