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的經驗和管理優勢,中資銀行的網點和本土優勢,將令彼此間圍繞客戶的理財戰爭分外激烈
★ 文/陳曉舒
早在去年年底出臺的《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就規定,改制后的外資法人銀行將可享受“國民待遇”,從事全面的外匯和人民幣業務,其中包括個人房屋、汽車等消費貸款,對存款數量也將不再有限制。條例一出,一系列的業內變革便開始靜悄悄地蓄謀。
4月,春花爛漫,中國銀行業正式迎來了它的本地國籍外國孩子——改制后的外資銀行。至此,從個人理財業務、財富管理到私人銀行業務,中外資銀行開始一同分享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
外資個人理財:門檻仍高
《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中規定,外資銀行在轉制為法人銀行后,可以全面經營人民幣業務,接收本地居民的人民幣存款也不再受到不能低于100萬元的額度限制。美好的框架瞬間為人們勾畫出外資銀行零門檻攬客的幻象。
在國貿上班的李澤在看到有關外資銀行“一元起存”的報道后就表示:“改制后的外資銀行將會是我的首選,因為我的工作地點就在匯豐銀行邊上,可以在環境高雅的營業廳接受國際化的服務,還不需要排隊。”
但幻想畢竟是幻想,花旗中國董事長施瑞德曾向媒體表示,由于網點較少,花旗銀行人民幣業務不會面向小額資金客戶,如果那樣,將會降低花旗中國的整體服務水準。
而匯豐中國的卓越理財最低門檻是50萬元,少于標準的,每月收取300元手續費;非卓越理財客戶低于10萬元或等值的,每月收取150元手續費。
之前曾表示“一元起存”的渣打則透露,渣打“優先理財”每月賬戶的日均余額應不少于10萬美元,如低于這個數字,每季度將收服務費250元人民幣;“創智理財”日均余額也要在1萬美元以上,否則每月收取費用150元人民幣。
如此看來,就算只存1元錢就能到外資行開戶,但小額賬戶卻要背負高額的服務管理費,當月管理費甚至要高于當月的利息收入,花錢存款理財,與想象中的大相徑庭。
而除了儲蓄,外資銀行改制后的另一目標便是個人房貸市場,據了解,截至2006年,中國個人住房貸款余額超過了2萬億元。而目前5年期以上貸款存在約4%的凈利差。風險小、收益高,房貸業務豐厚的利潤確是外資銀行預謀已久的。
前不久在北京舉行的24屆軍博房展會上,東亞銀行迅速推出了房產抵押貸款,渣打銀行則提供商鋪、寫字樓及別墅等貸款服務。
而去年上半年已搶先國內住房按揭市場的匯豐銀行也不甘示弱,稱未來會在房貸業務上有所動作。
有專家分析說,外資銀行存貸款利率同樣按照央行公布基礎利率執行。加息后的五年期以上房貸利率為7.11%,在此基礎上可給以八五折,即6.04%的貸款優惠。在價格上,中外資銀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接下來的競爭將是服務的競爭。
而相比之下,雖然外資銀行素有服務周到的美譽,但房貸還款方式依然比較單一,對于個人的信用程度要求也更為復雜。此外,中外資銀行提前還款最低限額也不同,中資銀行最低還款額為1萬元,而東亞銀行是10萬元。
財富管理:各擅勝場
2006年,中國銀行業批準“開采”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這一“金礦”。對于許多投資者來說,QDII是一個新興名詞,對海外市場的陌生,對QDII的掛鉤品種不甚了解,再加上一段時間以來人民幣匯率不斷波動,導致投資者不敢貿然“淘金”。
但從啟動之日起,QDII市場就沒有停止熱鬧過,工行、中行、交行等中資銀行迫不及待推出各自產品,匯豐、東亞、花旗等外資銀行也開始涉水QDII市場。
據統計,截至今年3月,QDII獲批的額度共計185億美元,中資銀行、外資銀行獲批額度分別為121億美元和24億美元,基金公司和保險公司獲批額度分別為5億美元和35億美元。
雖然動作一致,但中外資銀行的首款QDII產品卻是命運迥異。
據了解,東亞銀行首款QDII產品掛鉤英鎊兌美元匯率,運作37天就獲6%的最高年收益。而中國銀行首款QDII產品則因連續20個工作日低于規定的最低份額數而慘遭“出局”。
剛剛結束的金融年會上,有專家認為,在QDII業務上,外資銀行在管理、服務、技術、風險控制等方面領先于中資銀行。論經驗,其開展個人理財業務的歷史悠久。論技術,產品開發能力與風險控制能力較強。而外資銀行對海外市場信息的了解程度也遠高于中資銀行。
相比之下,中資銀行也有多網點,購匯額度較高的優勢。因此,中、外資銀行合作,外資銀行的產品和中資銀行的分銷網絡結合,無疑是最佳方案。
但有關專家也建議,中資銀行在大力推銷QDII產品的同時,也應該加快自身研發力量、資金運作的建設,謀劃發揮本土優勢。
對于投資者來說,對QDII產品的選擇,在關注投資收益的同時,也要做好風險防范工作。
東亞銀行工作人員介紹說,并不是每個投資者都適合購買QDII產品,東亞銀行就有投資者風險評估測試,先進行“投資風險初步測試”,保證購買前對相應投資風險初步了解,再根據客戶特點進行“客戶購買合適度評估”,將可能產生的風險降至最低。
私人銀行“西學東漸”
上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托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意大利,全國大約80%的財富掌握在大約20%的人手中。這就是后來赫赫有名的“二八定律”。
20%的高端客戶帶來80%的收入。因而站在財富金字塔頂端的富豪是所有銀行都極力拉攏的客戶。
銀行個人業務分為個人理財業務、財富管理、私人銀行業務三個階段。私人銀行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眾多業務中最高端的理財服務,是能帶來最醒目利潤收入的理財服務。
據美林和凱捷發布的《2006全球財富報告》和《亞太區財富報告》統計,中國大陸有32萬人屬于高財富人群(金融資產超過100萬美元),平均凈資產額為500萬美元。他們所擁有的財富總量為1.59萬億美元。
中國有著數目龐大并且還在不斷擴張的高財富人群,于是在私人銀行市場,不論是有著豐富經驗的外資銀行,還是剛開始探索的中資銀行,都開始全面部署、暗中策劃。
從2005年瑞士友邦銀行進駐上海,成立中國銀監會首批被批準的境外私人銀行國內代表處,到2006年花旗銀行上海分行私人銀行部正式開業,外資銀行在引進私人銀行這一概念的同時也急切等待著中國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
據了解,境外私人銀行的業務范圍相當廣,涵蓋了規劃投資、合理避稅、遺產管理、信托、現金管理、遺產安排、收藏和拍賣等廣泛領域,已經是富裕群體不可或缺的全能理財管家。
4月,中國金融市場全面開放,所有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開始未雨綢繆,針對富人階層建立私人銀行,而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中資銀行更不會拱手讓出這一市場。
其中,中國銀行,率先邁出了這么一步——和它的戰略合作伙伴蘇格蘭皇家銀行合作拓展私人銀行業務。
紅木家具、中國字畫,高雅的現金區、客戶等待區和會客室,中行私人銀行網點洋溢著中國特色,客戶通過預約進入,便可以享受私人銀行家的服務。
據中國銀行有關工作人員介紹,中行私人銀行的準入標準是100萬美元,私人銀行所提供的是“1+1”的服務,即一個私人銀行加上一個投資顧問。
中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王磊還表示,對于許多不想露富的客戶,中行的私人銀行還可根據客戶的需求提供上門服務和管家式服務。
在業內專家看來,中資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雖然剛起步,但具有本土化優勢,客戶基礎也扎實,實力的確不容忽視。
而通過與海外資本融合、組建合資品牌的私人銀行機構,也是中資銀行一個現實明智的選擇。但中資銀行現在最需要補做的功課是建立起相關技術、人才以及管理機制。 ★
|